中国南海不属于中国_为什么南海是中国的

妈妈无忧网

为什么南海自古以来属于中国?因为中国海南岛的渔民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最早占有南海岛礁,在风帆时代,南海周边国家中,只有中国海南岛的渔民,有技术、有途径、有能力、有动力去探索和开发南海,所以南海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翻开南中国海的地图,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们的“南海九段线”能切到海上邻国的家门口,茫茫大海中的岛礁为什么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邻国距离这些岛礁比中国近,为什么不在古代就占为己有?这里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出发做一些讨论。

一、古代中原王朝对海南岛的移民催生了中国人对南海的探索

在古代,由于海南岛距离中原王朝十分遥远,历来被视为蛮荒之地、化外之地,中原王朝对于海南岛的控制和开发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南岭以南置象郡,海南岛为象郡之外徼,后赵佗自立为南越王,海南岛被纳入南越国疆域。汉武帝时期,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平定南越,在海南岛置珠崖郡和儋耳郡,海南岛被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直接统治的开始。

汉代以后,中原王朝对海南岛的移民逐步增多,主要原因有逃避战乱和饥荒、官员贬谪等。移民潮为海南岛注入了汉文化的基因,海南岛对于中原王朝的向心力逐步增强。移民潮在明、清两代达到高峰,其中以闽南地区移民为主,目前海南岛约2/3的人口为闽南移民后裔。在杂糅了黎语、粤语、潮汕方言、客家话等成分之后,海南岛上形成了闽南语的支系的——雷-琼方言,为岛上大多数居民所通用。由于闽南移民渡海之后,最先到达和定居的是海南岛的东部、东北部沿海,如琼山、文昌、琼海、万宁等,这一带逐渐成了古代海南岛文化和科技最发达的地区。

海南岛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中部山地为五指山脉和黎母山脉,四周为沿海平原和丘陵,在闽南移民较为集中的北部沿海平原有著名的“琼北火山群”,该火山群在大约1万年前曾发生过剧烈爆发,火山岩覆盖了海南岛北部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土壤层较薄,能承载的农业生产力有限。另外,海南岛东部、东北部沿海地区砂质土壤居多,肥力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水稻种植,加之常有台风登陆,对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往往会导致一季作物绝收。显然,海南人的先祖们在土里刨食绝非易事,既然土地的生产力有限,海南人民不得不把眼光投向了浩瀚的大海。

海南岛地形图

海南岛沿海以沙质海滩为主,近岸砂多水浅不利于船舶停靠,优质深水港口较少,在闽南移民较为集中的东部地区,较好的港口仅有文昌铺前港、文昌清澜港、琼海潭门港等,但正是这为数不多的渔港,将浩瀚的南海,拉入了中国的怀抱。

二、海南渔民开发和利用南海的路书——“更路簿”

在海南文昌、琼海的老渔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曾在海南岛停靠,船队教授给当地渔民如何航行才能到达南海各个岛礁,渔民们根据指导驾船前往南海,并一次次根据实际航行的情况对偏差进行修订,最终形成了帆船时代的经略南海的路书——“更路簿”。

更路簿一页

根据学者考证,海南渔民首创的南海“更路簿”形成于郑和下西洋之前的明初,盛行于明中叶、清代及民国初。“更路簿”是一部航海手册,记录了帆船在两个岛礁之间航行耗时、航行方向、以海南话命名的岛礁名称以及辅助航行的水深与潮汐信息等。其中“更数”代表的是航行在两个岛礁之间的航行耗时。古人将一天计为10更(每一更相当于2.4小时),两个地点间航行耗时就用“更”的数量来表达。因为不依赖于航海图航行,所以不需要用难以在海上测量的长度表示两个岛礁之间的距离,而是用航行时间表示,再根据风向、风力、海流等因素根据经验进行微调。如果将单位更数换算为距离,根据海南渔民的经验,1更距离长度相当于10海里。“路”指的是罗盘方向,将这些“更”和“路”按照岛礁的先后顺序合成在一起,就形成了《更路簿》。例如:《更路簿》中按顺序记录了“自白峙仔到双峙驶乾巽已亥,平二十八更收”,释义为:从白峙仔礁(西沙盘石屿)到双峙礁(南沙北子岛),航行方位用罗盘上的乾巽已亥针,航行二十八更的时间后可到达双峙。

更路簿记载的岛礁名称,均是用海南话命名

海南渔民在南沙海域作业的范围几乎覆盖所有岛、礁、沙、滩以及暗礁、暗沙、暗滩等,东达蓬勃暗沙(渔民称:东头乙辛,意思是用罗盘乙辛方位走到最东,此处可看到菲律宾连绵山脉) 西至日积礁(渔民称西头乙辛,即罗盘乙辛方位走到最西) 南抵 南屏礁(渔民称墨瓜线,意思是此处盛产黑海参,状如墨瓜)一带。以太平岛(黄山马)为界,“更路簿”指示的南海作业路线可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和到新加坡的路线

根据更路簿在google地图上可以找到渔民南海航行的大致路线

在18世纪70年代机动船发明之前,大量的欧洲古地图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航海图对南海岛礁的标注是十分稀少的。所以,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地图上的南沙群岛海域岛礁几乎就是空白,这个岛礁众多的地区似乎被人们遗忘。至今便览周边国家具有地图证明力的资料,均没有像海南《更路簿》这样证明其是最先发现、最早命名,长期占有并开发利用的证据。

三、天时(季风)地利(区位)人和(贸易)决定了只有海南渔民能在帆船时代开发南海

1、季风和区位

与地球上其他区域风向被信风主导不同,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受季风主导。在南海区域,每年4-9月盛行西南风,10-3月盛行东北风,以每半年周期往返推送。从海南岛东部到西沙、南沙再到新加坡正好处在季风的风方上。季风为海南渔民往返南海中的各个岛礁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天然动力。

南海冬季季风示意图,从海南岛到南海可顺风航行

在风帆时代,每年的12月份左右,文昌铺前、清澜和琼海潭门的渔民便扬帆南下,顺着季风先往西沙再往南沙群岛(由于西沙海域台风较多,渔民更喜欢在南沙海域作业),然后将海产品运往新加坡等南洋大城市出售,换回银元和煤油、布匹等商品。次年5月再乘着季风驾船北上,沿着越南海岸返回海南,这是季风带给海南渔民特有的便利与资源。也有部分渔民带足一年口粮,在南沙较大的岛上做长期逗留,驻岛渔民在岛上搭建房屋、种植椰树、捕捞海产品,在次年船来时直接运上船,这极大地提高了捕捞的作业效率。

南海夏季季风示意图,从新加坡可顺风沿着越南海岸北上返回海南岛

海南渔民驾驶的渔船为中国传统渔船,采用硬质纵帆,帆由竹篾编织而成,成本低、操作简单,即使风向不利也能逆风做“之字形”航行,方头平底,抗风浪性强,为南海航行利器。

相反,地理位置处于季风方向西侧的越南,虽然离西沙南沙直线距离较近,但是如果要去南沙、西沙岛礁从事渔业生产,则需要垂直于季风穿越南海海域,再加上不懂航海路线及造船技术的落后(越南人使用的渔船俗称“簸箕船”,圆形,由竹篾编成,涂以桐油防水,无法进行远洋作业),使得越南人在帆船时代根本无法抵达西沙南沙。在帆船时代,根据海南老渔民口述,祖祖辈辈在西沙南沙捕捞作业时,从未见过越南人。

越南传统“簸箕船”,只适合近岸捕鱼,不能出远海

2、渔业贸易

十九世纪开始,大批中国人下南洋寻找新生机,华人在东南亚的地位和重要性快速提升。以新加坡为例,1821年,在新加坡开埠以后,已有3000多艘商船来到,岛上居民从1819年的几百人,发展到5000余人,其中华人就有1000多人。各地的商船为新加坡华人贸易商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他们在新加坡收购中国运来的丝绸、茶叶以及海产品,然后销售给欧洲商人,再将来自印度的商品销售到中国。新加坡华人俨然已成为亚欧贸易的重要中转商之一。

海南渔民在南沙捕捞的主要海产品为海参、海龟、牡蛎和马蹄螺等,其中马蹄螺和红海参运往新加坡出售给华人中间商。由于新加坡闽南、海南移民后裔较多(至今仍有约10%的新加坡人会说海南话,海南鸡饭是新加坡名菜),渔民与之语言沟通便利,助推了海产品贸易的繁荣。在19世纪末,新加坡市场马蹄螺(其外壳珍珠层用于生产工业涂料)价格最高时达100银元以上一担,一个渔季一艘普通渔船可捕捞马蹄螺500担以上,产值达50000银元,1银元在当时的购买力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约130元,那么一艘渔船一年的产值可达650万元,这在当时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海南渔民从渔业贸易中获得原始资本的积累,同时投入资金购置新的船只,南海渔业贸易在当时几乎被海南渔民垄断,海南渔民已经不仅仅是渔民,而是作为跨国商人驰骋于南海之上,成为当时中国跨国贸易的重要一环。时至今日,在文昌铺前港仍可看见,许多始建于清末民初的南洋风格的骑楼,俨然当时的富人区,它们的主人有很大一部分便是在南海捞到第一桶金的“渔商”。海南渔民的远洋航行,已不同于郑和下西洋般的“扬国威于四海”,而是类似欧洲大航海时代,通过远洋贸易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

海南文昌市铺前镇骑楼群

尾声:

海南渔民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最早占有南海岛礁,在风帆时代,只有海南渔民有途径、有能力、有动力去探索和开发南海,南海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风帆航海时代的大幕徐徐落下,新一代的海南渔民早已能熟练地使用卫星导航,驾驶着机动渔船,依然在祖先们用生命闯出的南海上海渔耕不缀。

博物馆里泛黄的“更路簿”、风雨中无声伫立的铺前骑楼,就像海风在潭门老船长脸上镌刻出的皱纹,永远铭记着属于海南渔民的大航海时代,将海洋探索精神深深刻入中国文化的基因。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能用作临床诊断及用药依据,不可替代医生的诊疗意见。本站不提供用药建议,服用何种药物请严格遵守医嘱

原文链接:https://www.mama51.net/baike/539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