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谢病,即葡萄糖脑苷脂病,是一种家族性糖脂代谢紊乱,由染色体隐性遗传,是最常见的溶酶体沉积病。葡萄糖脑苷脂是一种可溶性糖脂物质,是细胞的成分之一,广泛存在于人体内。由于缺乏葡萄糖脑苷脂酶,葡萄糖脑苷脂在肝、脾、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单核巨噬细胞中积累,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戈谢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犹太人中戈谢病的发病率很高。1948年中国首次报道此病例。常见症状为生长发育落后、肝脾肿大、意识障碍、惊厥。脾肿大患者可以进行脾切除术,其次是基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戈谢病早期症状
戈谢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于葡萄糖脑苷脂酶基因突变,导致体内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缺失,导致其底物葡萄糖脑苷脂在肝、脾、骨、肺甚至脑的巨噬细胞溶酶体中积聚,产生典型的积聚细胞,即“戈谢氏细胞”,导致受累组织器官发生病变。临床分三型,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有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脾梗塞;血液学表现主要包括血小板减少和贫血,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出现皮肤苍白、疲劳、皮肤和牙龈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的出血;大多数患者有骨侵犯,但严重程度不同。受累部位主要包括早期腰椎、长骨干干骺端、骨干以及中晚期的骨骼和突起。患者常有急性或慢性骨痛;肺部受累的特点是间质性肺病、肺实变、肺动脉高压等。
戈谢病有三种临床症状,分别是成人、婴儿和青少年。
1.成人型(ⅰ型)。进展可以快也可以慢,尤其是那些进展缓慢的人。有时因脾梗塞或脾破裂出现急腹症。肝脏逐渐增大,但不如脾脏增大明显。病程长者皮肤黏膜呈茶黄色,常误诊为黄疸。颈部、手部、腿部等裸露部位最为明显,呈棕黄色。楔状睑裂常见于眼球结膜。斑底在角膜边缘,指向内、外,起初变成棕黄色。晚期患者可能会出现骨痛,甚至四肢病理性骨折,尤其是股骨下端,也可能涉及股骨、颈部和脊柱。脾功能亢进时,可能因血小板减少而有出血倾向。儿科患者的身高和体重经常受到影响。
2.婴儿型(ⅱ型)。孩子出生后可有肝脾,3~6个月后明显,吸吮吞咽困难,生长发育不良。神经系统症状突出,如颈部僵硬,后脑勺肌肉紧张增加,角弓反射亢进,最后瘫痪。当涉及到无反应的脑神经时,可能会出现内斜肌麻痹等症状。复杂的感染很容易。因为病程短,在婴儿期比死亡多,肝脾肿大不如成年型明显,没有皮肤色素沉着,也没有明显的骨骼改变。
3.幼年型(ⅲ型)。常从2岁到青春期,体检时常发现脾肿大,一般呈中度肿大,病情进展缓慢,逐渐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肌阵挛性抽搐、动作不协调、精神错乱,最后卧床不起。肝脏往往稍有肿大,但也可进行性增大,对肝功能造成严重损害。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能用作临床诊断及用药依据,不可替代医生的诊疗意见。本站不提供用药建议,服用何种药物请严格遵守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