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威胁教育破坏亲子关系,“不要你了”,记得要少说

妈妈无忧网

原标题:不要让威胁教育破坏亲子关系,“不要你了”,记得要少说

文丨京妈说。

在父母心中,陪伴孩子长大,见证他们的蜕变和优秀,应该是最幸福的事情。即便在育儿路上会有很多烦恼,最终也会被孩子甜甜的笑容,亦或者是温暖人心的话语所替代。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因为和谐的亲子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去改变和维持。

吃晚饭的时候,邻居训斥女儿冉冉的声音又响彻楼道。除了邻居怒气冲冲的责骂声外,就是冉冉大声哭泣的声音。

印象最深的就是邻居那句:“不要再哭了,再哭我就不要你了”,那一刻,冉冉的哭声更激烈了,想必她的内心一定很恐慌。

可能妈妈的本意只是希望通过这样恐吓让她停止哭泣,但是对孩子而言,这句话的“杀伤力”实在太强了。

其实,相信很多家长也都曾用过这样的教育方法,试图通过要挟、恐吓的方式,让孩子变得乖巧听话。

但当家长说出这些威胁话语时,可能孩子会因为恐惧和害怕,而乖乖就范。但同时这些话语,也就像沉重的枷锁一样,重重的压在孩子的心上。

情感作家亦舒在《如今都是错》一书中写道:为人父母不过是为了满足领袖欲,孩子们如果不照他们的命令进退,便属不孝。

家长最不该说的话就是这句话,采取要挟教育的父母,一定都是不合格的。

总是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听话、学习好,但纵观身边这些优秀的孩子,他们身后,一定有懂他们思想的优秀父母。

教育博士张博说:“恐吓教育是一种消极、负面的评价和引导,会使孩子的自我意识产生混乱,影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学会尊重孩子,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

想要教育有方,“先立规矩”是关键‍

家长眼中的“好孩子标准”:一定是乖巧懂事,拥有很多好习惯。

但是,这些让人艳羡的好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养成,所以要从小给孩子立规矩,并且监督他们完成很重要。“三岁看到大”这句话也不是说说而已,孩子小时候的样子,其实已经折射出他未来的样子。

在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时候,家长就要提前跟他讲好规矩,当然要结合孩子的实际年龄。

并且面对已经制定好的规矩,不管孩子撒娇还是哭闹,家长都不要轻易向他们妥协。因为 有了第一次,接下来规矩就会成为摆设。

从小开始守规矩的孩子,他们即便不是最优秀的那个,相信也不会成为“熊孩子”。

教育坚持原则,让孩子“了解底线”‍

在家庭教育中,经常是妈妈扮演 “严母”的形象,会严格要求孩子、责骂孩子;反而是爸爸的角色,更受孩子欢迎一些,当然也跟男性不喜欢唠叨的性格有关。

所以很多孩子在面对父母时,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面孔。最悲哀的是,很多妈妈给孩子制定了要求,但是却没有做到坚守原则。

要知道,没有底线的放纵是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任。

从小就要让孩子明白底线和原则问题,明确告诉孩子哪些事情可做,哪些坚决不可以做。

只有给孩子划出界限,他们才能够刻印在脑海中,并且养成习惯在底线范围内做事。若是做了底线外的事情,必要的惩罚不能少,必须让他们认识到错误才行。

学会倾听和沟通,重塑孩子的性格‍

《原生家庭》书中写到:被逼着懂事的孩子,会一直活在别人的眼里,为了外界的一句肯定,宁愿把自己活得委屈又痛苦。

19岁被清华破格录取的美女作家蒋方舟,看上去人生一路开挂, 然而她却自爆有“讨好型人格”,就是因为小时候,父亲对她的教育,多是 以恐吓威胁为主。

就是这样的童年阴影,成为了一生的伤痛。

其实,作为家长,与其抱怨孩子不听话,倒不如冷静下来想办法教育孩子,让他们变成更优秀的自己。

教育孩子,自然也离不开倾听和沟通。

所谓的倾听,就是少说多听,引导孩子把心中所有的想法倾诉出来。这个过程,孩子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也让家长省去了各种猜测的时间,绝对是联络感情最好的方式。

父母需要注意沟通时的语气,尽量减少命令式的语气和措辞,选择平等的方式跟孩子对话,相信最后的效果也会特别喜人。

还有要记着别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的事情,而是用引导和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从内心接受。

每个孩子都是小天使,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和爱意,远远超过了大人的想象。

所以,收起那些威胁孩子的话语吧,不要给他们平添伤痕。

童年时期父母给予的“伤害”,很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未来的很多年,他们都会担心被丢下。尤其是在社交过程中,习惯性的去讨好他人,最后失去自我。

从今天开始,试着用温柔的话语去沟通,和孩子成为朋友,孩子会更愿意听取家长的意见。

你对孩子说过“我不要你了”吗,说完后有没有后悔呢?也欢迎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

关注「京妈说」,学习更多专业又实用的母婴育儿知识,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给京妈点赞并且分享给身边人哦。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能用作临床诊断及用药依据,不可替代医生的诊疗意见。本站不提供用药建议,服用何种药物请严格遵守医嘱

原文链接:https://www.mama51.net/huaiyun/1291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