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卵后腹水饮食建议,这就是简写的腹部穿刺取卵术操作方法,在医生操作的时候相对更加复杂,并在离院前咨询医生取完卵后多走还是卧床,防止出现腹部取卵下腹部痛等问题,如出现腹部取卵腹水症状,则需前往医院视情况而定处理办法。
1、术前医生会要求患者进行排尿,以避免在取卵时刺伤膀胱;
2、引流前观察变化,通常以脉搏、血压、腹部体征,常见如放腹水等;
3、手术进行时患者通常以仰卧位、半卧、坐位以及少见侧卧位等;术前患者需要进行血压、脉搏以及腹部体征观察
4、穿刺点通常在左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脐与耻骨联合中点上方lcm,偏左或偏右37.5px,注意侧卧位可采用脐带水平线与腋窝中线相交处;
5、消毒固定取卵点,并进行穿刺麻醉;注意:患者如有少量或者出现包裹性腹水,那么一定是在B超下进行指导定位的。
6、医生在超声指导下,采用16G的双腔取卵针,借助负压抽吸法将卵母细胞、颗粒细胞以及卵泡液吸出;
7、在取卵术后医生会用无菌纱布盖住伤口,并按压,后固定即可。
8、取卵后回家要注意需要休息1-2天左右这就是简写的腹部穿刺取卵术操作方法,在医生操作的时候相对更加复杂,并在离院前咨询医生取完卵后多走还是卧床,防止出现腹部取卵下腹部痛等问题,如出现腹部取卵腹水症状,则需前往医院视情况而定处理办法。
取卵后腹水症状四大体征
1、术前指导患者排尿,以免取卵时候刺伤膀胱。
2、引流前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检查腹部体征,观察病情变化。如放腹水,背部垫腹带。
3、患者取仰卧位、侧卧位、半卧位或坐位。
4、穿刺点通常在左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脐与耻骨联合中点上方lcm,偏左或偏右37.5px,注意侧卧位可采用脐带水平线与腋窝中线相交处;
5、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无菌纱布,从穿刺点皮肤至腹膜壁层逐层局部麻醉。注意:患者如有少量或者出现包裹性腹水,那么一定是在B超下进行指导定位的。
6、术者左手固定穿刺处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逐步刺入腹壁,当针体抵抗感突然消失时即可抽取腹水,将腹水置于无菌试管中以备检查,并记录抽取的腹水量。诊断性穿刺可用20ml或50ml注射器和7号针头穿刺,直接抽足腹水送检。需腹腔内注药者,待抽腹水后将药液注入腹腔。
取卵后腹水症状四大体征
1、取卵对身体有伤害吗,会痛吗?
2、打麻药会影响卵子质量吗?要说取卵手术之后女性没有任何感觉是不可能的,取卵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和轻微腹痛,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腹水的并发症,如果患者是在正规医院就诊,并遵照医嘱和医生保持沟通,这些情况一般都有有效的应对措施,患者完全不用过度担心。
3、取卵过程有哪些损失?取卵的时候有些医院会施行静脉麻醉。请放心,麻醉不会影响卵子质量。
4、取卵手术需要多长时间?取卵就像我们平时用吸管喝果粒牛奶,一般果粒都是伴着牛奶吸出来。但是假如一颗果粒正好贴在了吸管壁或者牛奶盒的壁上,那么有可能怎么吸都吸不出来它了。
5、两次取卵需要间隔多长时间?取卵手术不会花费太多时间,根据各人情况不同卵泡多少和位置不同,时间不同,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5-30分钟,个别患者可能会因为卵巢位置不是很好或者卵泡比较多而延长时间。
6、试管婴儿取卵过程具体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需要看您使用的是什么促排卵方案,如果是自然周期就可以每个月经周期都取卵。如果是其他方案,两次促排卵的时间一般应该间隔一到两个月经周期,取卵的时间随着促排卵的时间而定。
取卵后腹水症状
步骤/方法:1、取卵后腹水少的话可能会出现有腹胀的现象,如果腹水多的话,可能会出现腹围明显增大,腹胀、胸闷以及憋气,水肿等症状。而造成女性取卵后有腹水的症状,主要是由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造成的。因此女性在取卵之后可能会出现有多卵泡发育或雌激素过高的情况,而这就容易对卵巢进行过度刺激而引发有腹水。如果出现腹水的情况要及时的就医。
2、如何能够发现取卵后有没有腹水的现象?女性在移植后一个月每天早晨空腹称体重,主要是观察看体重是否有快速增加的现象,如果体重明显的增加,就应当到医院进行治疗;如果体重稳定,可以多喝点电解质比如维体(一天2-3瓶500ML每瓶)可以帮助尽快拍出体内腹水。
3、注意女性取卵结束之后,不要喝太多的白开水,否则会加重腹水,不要多吃水果,尤其是西瓜等,也可能会加重腹水;平时可以多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像豆浆、鸡蛋、牛奶等,多吃利尿的食品,要多休息,不可做剧烈的运动。
4、注意事项:女性取卵之后,如果出现的是轻度的腹水,等3-4天之后就会自行消失。如果是试管婴儿取卵出回家以后现腹水,建议患者先观察每天体重变化和身体状况,一般会自己消退,腹水不严重的话,在医生的建议下自己简单处理。
在取完卵之后,对身体会有一点点伤害,比如有可能会导致腹水的情况。女性朋友要先了解各种原因,然后选择专业的处理手段,避免腹水的症状越来越明显。在取卵之前,要了解各种负面的影响,掌握护理的方法,尽量减少取卵对身体的伤害。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能用作临床诊断及用药依据,不可替代医生的诊疗意见。本站不提供用药建议,服用何种药物请严格遵守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