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30岁卵巢早衰能生小孩吗

妈妈无忧网

女性30岁卵巢早衰能生小孩吗

女性30岁卵巢早衰能生小孩吗?近年来,导致女性不孕的病因复杂多样,而卵巢早衰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不乏有女性会问道:30岁卵巢早衰能生小孩吗?那么关于该问题答案如何呢?下面就赶紧随妈妈无忧网一起来了解下吧。

女性30岁卵巢早衰能生小孩吗

一般而言,卵巢早衰是指女性40岁以前,卵巢功能就已经衰竭到绝经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卵巢里基本上是没有卵细胞的。因此,其受孕率较低,怀孕难度较大。

但并非绝对不孕,通过相应的治疗,如中药调理或是促排治疗等方式,可能会出现偶发排卵的情况,而这时又恰好赶上同房。所以,还是有受孕的可能。

总的来讲,关于女性30岁卵巢早衰是否能生育小孩,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素质、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等多方面决定。

卵巢早衰生小孩要注意什么

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卵巢早衰患者而言,在治疗的同时也应做好日常保健,这样才有利于怀孕几率的提高。关于卵巢早衰生小孩需要注意的事情如下:

1、加强锻炼

适当的运动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同时还有利于机体免疫力的增强,对各种疾病也能起到预防作用。此外,还能延缓卵巢进一步衰老,为孕育新生命准备。

2、营养均衡

对于卵巢早衰的女性而言,在日常饮食上需多吃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如豆浆、黑豆、葛根、豆制品等。同时还要保证高钙饮食,以预防卵巢发生病变。

3、补充叶酸

据相关文献显示,常吃富含有叶酸食物的女性朋友,其患卵巢疾病的几率要比很少吃叶酸食物的女性低74%。故此,卵巢早衰患者在饮食上应注重叶酸的摄入。

4、做好心理准备

对于卵巢早衰患者而言,其受孕几率要比正常女性低很多,所以难免会产生悲观低落的情绪。而这样是不利于病情恢复的,应该做的是调整好心态、调理好身体,以最佳的状态去迎接宝宝的到来。

综上便是关于“女性30岁卵巢早衰能生小孩吗”的相关内容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女性朋友。总的来讲,卵巢早衰患者还是有一定怀孕的几率,所以大家不要认为得了该病就一定会不孕。

女性30岁后最好别生孩子_女人三十多岁能生孩子吗

女性30岁后最好别生孩子_女人三十多岁能生孩子吗

谷爱凌成功的原因很多,努力、天赋、原生家庭给予的充分支持、训练方法科学……等等。

在她夺冠后,许多网友分析还有一个原因:母亲谷燕是在40岁之后才生下女儿,母亲是高龄产妇,高龄产妇生下的宝宝更聪明。

如果消息属实,谷燕生育的时候确实是高龄产妇。在医学上,如果孕产妇年龄大于或等于35周岁,就被认为是高龄产妇。

有许多研究发现,相比于适龄产妇,高龄产妇生下的宝宝,更容易发生畸形等新生儿缺陷和新生儿肺炎、贫血等新生儿产后并发症[1]。

今天我们就说一下,高龄产妇生的孩子真的更聪明吗?

不少研究确实发现了两者的关联性。

一项发表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高龄母亲生的孩子可能更聪明[2]。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另一项研究也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这个结果:在对上万名荷兰学龄儿童的注意力问题、智商、教育成就统计中发现,年龄较大的父母生育的孩子较少出现注意力问题,这有利于孩子的智商和教育成就[3]。

究其原因,可能是年龄较大的父母相对来说性格成熟,经济条件也更好,为后代提供了更好的生长环境[3]。

(不过有趣的是,研究中还显示:父亲的年龄和孩子的智商则呈现“倒U型”关系,这暗示我们,要让高龄产妇的孩子更聪明,搭配一个更年轻的父亲更有保障[3]。

想让宝宝更聪明,与其关注妈妈的年龄,不如更多关注后天的培养。

不用多说,孩子的成长也和母亲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相比年轻母亲,年龄大一点的母亲更加善于沟通,她们与宝宝沟通得更多,孩子学到的词汇更多,对外界反应也更敏捷[4]。

在生活中也不难发现这样的例子:很多高龄产妇都是年轻时忙于事业的“成功人士”,她们教育程度高、工作背景优异,能给予孩子十分优渥的成长环境。

恰恰这些外界因素,和孩子后天的“聪明”有关系[5]。

面对高龄产妇,社会上还有另一种声音:女性要在30岁前生孩子,不然对宝宝和产妇的安全、健康都有负面影响。

那么,高龄真的不适合生育吗?

单从医学统计数据上来看,答案似乎是让人沮丧的。

与年轻妈妈(24~29岁)相比,高龄妈妈(≥35岁)的生育能力的确下降,她们的新生儿出现染色体异常、心血管疾病、食管闭锁等先天缺陷概率大大增加,甚至不少高龄妈妈需要借助试管婴儿技术,才能拥有自己的孩子[7]。

但这些只是医学上统计的概率问题,并不意味着在某一个人身上一定会发生。

生活中的我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做好产前的体检筛查,大多数都能生下健康可爱的宝宝。

如今这个时代,女性生育年龄推迟,已经成为一个“正常”现象。

美国CDC的调查显示,从 2000年起,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龄就已经开始推迟了[7];超过35岁的女性,即使被冠上“高龄产妇”的医学定义,实际在生活中也越来越多了。

每个人的生命节奏不一样,没有一个对所有人都最好的生育年龄,女性的生育决定,不该被年龄“绑架”。

无论年轻妈妈还是高龄产妇,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生育时机。

生育,除了“生”,还有“育”。

也许,当一个女性足够成熟,拥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以及社会阅历,你也许更能明白成为一名母亲所需要付出的爱与责任。

我们看见谷爱凌身上光环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妈妈谷燕为之付出的汗水和真心。

年龄不是桎梏,成为一名母亲,无论30岁、还是40岁都不晚。

节育环"一劳永逸"?首批上环女性30年过去了,难逃这几种结局

节育环"一劳永逸"?首批上环女性30年过去了,难逃这几种结局

三胎政策放开引众多热议,很多人深深体会,人口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密切相关之处。回顾计划生育的历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独生子女光荣,禁止二胎,到渐渐提倡开放生育二胎,又因人口趋于老龄化全面放开三胎。

尽管政策支持,但是每个家庭都会考虑养育成本,如果没有充分条件,不打算生育二胎或三胎,势必也会采取避孕措施。

现在医疗条件比较好,可选择避孕药、避孕套等等多种避孕方式,这些方式不需要太大痛苦并且几乎对身体不会有副作用。

在以前,没有这么多措施可选择,如果不打算生育“上环”避孕非常普遍。这种方式一直在沿用,相比之前,现在避孕方式更为灵活自主。

01、经历30多年,首批上环女性怎样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环避孕是很多女性共同的经历和记忆,中国卫生部门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到2009年控制人口的这30年时间内,我国“上环”受术达到2.86亿人次,世界卫生组织也有过相关数据,上环的女性中我国就占据了三分之二。

尤其是在八九十年代,这是一个顺其自然的手术,人们似乎没有其它选择措施,也不会有异议,如今最初上环的女性已经步入老年,过去了30多年。

上海市妇幼保健院的专家杨秀兰医生,曾经对上千位上环女性绝经后的情况做过调研,发现绝经在两年左右,取出节育环96%以上会很顺利,而在绝经超过两年以后,取出困难比例达到43%以上。

南京邮电大学人口学院的孙晓明教授和他的团队,曾经专门做过绝经期女性生殖健康问题的调研,发现我国截止2016年需要取出节育环的女性有2600万,这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当调查绝经期女性是否了解取节育环的有效时间问题时,有32%左右的女性比较了解,超过23%的女性并没有取出也不了解,40岁以上的女性占45%,50岁以上也有20%。

节育环如果超期“服务”必定会给身体带来健康隐患,上环后期的身体状况和有必要的检查也很关键。

02、被遗忘在体内的节育环,女性难逃几种结局

这个“一劳永逸”的节育环,在身体中毕竟是一个异物,或多或少都会感觉不适。并且它是不是永久性的,或者需要什么时候取,相信很多女性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尤其是首批上环的妈妈们,已经没有生育的可能,身体机能在衰退,所以这些被遗忘的节育环不容忽视。

一般情况,节育环的年限为15年到20年,中途要根据女性身体情况和生育计划来决定取出或者更换,也有很多女性子宫的问题,节育环的年限到不了这么长时间,就需要重视身体检查,听从医生指导。材质不同的节育环,寿命也不同,这些因素都需要考虑到。

结局一:身体不适

很多宫内放节育环的女性刚开始放进去不会有异样,这是由于子宫富有弹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宫和阴道机能下降、弹性降低,节育环的形状和大小却不会变化,与子宫发生接触,会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

这种不适表现在腰酸背痛,腹部疼痛,月经失调等等,并且节育环终究不是身体的一部分,长时间会有细菌难免带来妇科疾病。

结局二:损害子宫

子宫衰老,节育环也会老化,很可能发生异位或者直接长在肉里面,会引起子宫损伤甚至穿孔。

有些绝经的女性,因为节育环的困扰出现腰痛、阴道出血,取环的时候难以取出。分娩的痛随着时间可以淡化,取环又是一次痛苦的过程,如果平时都没有异常,在绝经后一年内也应该注意检查取出。

结局三:没有异样,置之不理

因为身体素质的区别,不免有些女性上环后多年都没有任何异常,也没有身体不适的感觉或者其它疾病,所以对节育环也就置之不理。

不排除首批上环的女性三十多年过去了,没有因为上环身体承受痛苦,也没有取的想法,这部分女性无疑是幸运的。但无论如何,也要适当做身体检查,提前排除隐患。

结语:

上环看似是安全可靠并且长久的避孕措施,一次小手术解决很长时间避孕的烦恼,但不得不考虑这种避孕方式对女性身体的伤害。

尤其是还打算怀孕的女性,上环取环的痛苦不说,节育环对子宫的影响也许导致再次怀孕难度增加。所以有计划再次怀孕的情况下,很有必要考虑健康安全避孕方式。

推荐阅读:

  1. 女性30岁后最好别生孩子_女人三十多岁能生孩子吗
  2. 节育环"一劳永逸"?首批上环女性30年过去了,难逃这几种结局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能用作临床诊断及用药依据,不可替代医生的诊疗意见。本站不提供用药建议,服用何种药物请严格遵守医嘱

本文链接:https://www.mama51.net/mamajiankang/1698642672225569.html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