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脑是缺点吗_恋爱脑好还是不好

妈妈无忧网

恋爱脑是缺点吗_恋爱脑好还是不好

互联网上各种关于爱情的讨论中,“恋爱脑”正在成为一个绝对的贬义词。

无数公众号文章、微博热搜告诉你,成为“恋爱脑”很惨:你会被欺骗和伤害,会产生幻觉、失去自我,同时,也无法获得健康的亲密关系、真正的爱情。

互联网上各种关于爱情的讨论中,“恋爱脑”正在成为一个绝对的贬义词。/图·unsplash

一方面,爱情正在和各种当代议题缠绕,承担着人们的价值期待;而另一方面,追求爱情已然成为都市青年眼中的次要潮流,在它之上,更具有正当性的追求似乎是“搞事业”“做自己”。

以至于到了今天,在举着名为“爱自己”旗帜的舆论队伍中,小小的“有心机”是可以被体谅的,但“恋爱脑”是万万不可的。

这种警戒式的态度让人感到困惑,所谓的“恋爱脑”标签,真有那么不堪吗?

当代稀缺的价值观

百度百科里,“恋爱脑”被定义为一种爱情至上的思维模式。

“恋爱脑”被定义为一种爱情至上的思维模式。/图·unsplash

从骑士文学产生“浪漫爱”这个概念以来,人们习惯将陷入爱情描绘为带有某种“堕落”感的事情。作家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书中,将恋爱关系中的人们比作陷入流行病毒中的病人;比如人们用“坠入爱河”“患上相思病”来形容恋爱中的人……这些比喻暗含着人们对于爱情的感受:它不由自主,同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爱情一度成为人们实现自我、反抗现实的武器。一则曾引起热烈讨论的新闻是,一位80后妈妈称自己从未给女儿讲过《海的女儿》这种经典童话。有一次,女儿自己在故事机里听到这个童话,妈妈赶快走上去关掉了,并立刻告诉女儿:“别学小美人鱼,鱼类智力不高,你是人类女孩,要记住,没有任何人值得你付出生命。”

童话故事《海的女儿》。

在个体意识空前觉醒的当代,人们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一个“经济理性人”。因此,爱情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关乎金钱消费、个人利益、自我实现……人们对“恋爱脑”的鄙视更像一种自我警戒。毕竟,在困难重重的当代爱情中,拒绝成为“恋爱脑”是最有力的防御机制。

对此,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在关于“恋爱脑”的解释中认为,所谓的“恋爱脑”包括一些特质:首先,它是一种自愿付出、不计得失成败的思维;其次,正是这样的思维使它容易带来自我沉浸式的表演,让人出现幻想。

2021年12月21日,北京,一对情侣在鼓楼前拍摄婚纱照。(图 / 视觉中国)

这种幻觉和社会学家所提出的恋爱中的“积极错觉”有关——相爱的人常常精心编织一个虚构的故事,放大伴侣的优点或将缺点减至最少。但与此同时,“恋爱脑”的背后依旧是一种值得被正视的单纯和天真,因为它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和鲜活。

梁永安说:“爱上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从‘得失’的惯性转换到‘真假’。我们从小就习惯于得失,类似在幼儿园里老师表扬你好,你就表现得更好。但是一旦进入真假就不同了。哪怕人人说我不好,我也要坚持,因为这是我的‘真’。而爱情本身,就是个真假范畴,不是得失范畴,不是靠打分来计算的……我希望大家宁可做一个‘恋爱脑’,也不要做‘功利脑’‘内卷脑’‘心机脑’。”

成为“背锅侠”的“恋爱脑”

和“恋爱脑”相似的标签是“渣男”——一个在恋爱中有错误行为的男性就是“渣男”,正如一个对爱情心存幻想的女性就是“恋爱脑”。这种定义并非错误的,但其最大的副作用是窄化了人们的表达。

一个在恋爱中有错误行为的男性就是“渣男”。

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斯在《爱,为什么痛?》里写道:“如果社会学家可以听到男人和女人追逐爱情的声音,他或她会听到持续和响亮的哀怨和怒吼。”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语境中一概而论的“恋爱脑”,正在为这些哀怨和怒吼“背锅”。

媒体人淡豹在关于当代爱情的讨论中提到,与爱情相关的痛苦有很多层面。

首先是“他者性”的痛苦。爱情的发生必然拥有一个投射的、朝向的对象,而他者是不可控的,比如你的爱未必能换来对等的爱。

爱情的发生必然拥有一个投射的、朝向的对象,而他者是不可控的,比如你的爱未必能换来对等的爱。/图·unsplash

其次是“扰乱性”的痛苦。它的反面是“稳定性”。这意味着爱的内在是难以持续的,是时刻变化的。“扰乱性”的痛苦在现实中常常表现为对安全感的诉求。人们害怕失去,也害怕被背叛。在恋爱里,有时候你觉得自己被抛弃,有时候你又感到自己被捡回来。

第三类是“主体性”的痛苦。比如在恋爱中被贬低、感受不到价值,担心在恋爱中丧失了独立性、自主性,感受到自己的脆弱。

那些多维度的恐慌,正在被一刀切式地转换为对于爱情的恐慌。/图·unsplash

那些多维度的恐慌,正在被一刀切式地转换为对于爱情的恐慌。因此,对于“拒绝恋爱脑”的期待,更像一种“拒绝恋爱中的痛苦”的期待。但痛苦真的可以被如此轻易地避免吗?

心理学家总是不停地告诉你要爱自己、提升自己,仿佛如此才是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但现实是,这些口号植入大脑,被消费主义所利用,把“做更好的自己”自然地转化为健身、旅行、医美、付费课程。

“恋爱脑”和“做自己”并不相悖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拒绝“恋爱脑”,就意味着可以保持真正的自我了吗?

微博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式的问答——有人曾在微博付费提问中问李银河:“如何才能找到一个灵魂伴侣呢?”李银河回答说:“首先,你要拥有一个灵魂。”

当你拒绝了“爱情至上”的价值后,那个臆想中的自我或许正在被另一些事物侵蚀。/图·unsplash

在铺天盖地的关于“做自己”的号召中,人们似乎总认为自我是天然存在的,而现实往往是,当你拒绝了“爱情至上”的价值后,那个臆想中的自我或许正在被另一些事物侵蚀:它可能是一份“996”的工作,可能是房贷、车贷,甚至可能是名为“自我实现”的虚幻目标。

我们正在不自觉地重复一些听来的故事。有些时刻你要生气,比如你的伴侣让其他异性坐了车的副驾驶;有些时刻你要快乐,比如圣诞节你与伴侣在高级西餐厅共进晚餐……人们理解的恋爱行为,常常只是对恋爱叙事的模仿。

2021年7月25日,浙江宁波,一对情侣冒雨回家。(图 /IC)

而同时出现的,却是这个时代对于主体性的过度崇拜,对于“必须树立一个强大自我”的迷思。主流叙事建构出标准化的你:你被告知要找到独立、强大的自我,因此你的爱情也不可以脆弱不堪;你不能过度牺牲,爱情中的你必须是完整的、经得起道德审视的,否则你的自我就被损害了。

这让人想起B站上流行的那句弹幕:“男人/女人只会影响我拔刀的速度。”

但很多时刻,人们只会痛苦地发现,大多时候那个期待中理所当然的“完整自我”并不存在。

电视剧《恶作剧2吻》剧照。

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中写道:“导致爱情危机的不仅仅是对他者的选择增多,也是他者本身的消亡。”接受并信任他者的存在,真实的爱才有发生的可能,当人们承认自我的脆弱,便能接受爱情的脆弱。

成为“恋爱脑”可能会被鄙视,而好的爱情,或许真的需要那么一丝不怕被鄙视的孤勇。

恋爱脑属于精神疾病吗_恋爱脑是一种病吗

恋爱脑属于精神疾病吗_恋爱脑是一种病吗

今天我想讲讲“恋爱脑”。

现在对一个女孩子,最大的“劝诫”就是,别谈恋爱了。

连新晋女明星玲娜贝儿都被仔细叮嘱:

“现在事业上升期,不可以谈恋爱。”

这背后都是善意的提醒,大多是“害怕”——

怕女孩的人生被耽误,怕放弃了自己的成长,

怕因此失去了人生的很多可能性。

“恋爱脑”也完全成了个贬义词,甚至有人说,

“应该把恋爱脑列入精神疾病。”

陷入“恋爱脑”也是要靠救的,网上有很多“恋爱脑自救指南”,

教大家如何自保和及时止损。

我也听到了很多声音:

“不谈恋爱,啥事没有。”

“单身搞事业不香吗?”

“只有工作永远不会背叛你。”

……

似乎为了免除伤害,人生的优先级里,

首先要被排除的,就是爱情。

这给过我激励,但我也存有困惑:

警惕“恋爱脑”,变成了警惕“爱情”。

围剿“恋爱脑”,也变成了围剿“爱情”。

这件事同样让我觉得遗憾。

这也是我今天想聊“恋爱脑”的原因。

不要一棍子打死“恋爱脑”。

那些对爱情的渴望,想要获得爱情的尝试和碰壁,

不应该如此决绝地,被排除在我们人生之外。

我们真的不需要爱情了吗?

我想起一个片段,37 岁的演员金莎,谈起她最近的恋爱对象,

是游戏里的一个虚拟人物。

她说已经 3 年没恋爱了,想尝下爱上一个人的感觉。

这件事让我有些难受。

我们在爱情里太自保了,这没错。

可现实又偏偏是,如果你不暴露真心,你又很难获得爱情。

于是——

首先,心动是打折的。

有保留地信任另一个人,

随时准备撤退。

其次,对爱情是悲观的。

我听过太多人说,“没遇到那个对的人”。

这个事听起来像玄学,靠老天爷眷顾。

国外有个流传很广的短视频,设置了严密的公式,计算能不能碰到一个合拍的“灵魂伴侣”。

你猜最后结果是多少?

0.53 。

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约等于没有。

最后,维系爱太难了。

我想起电视剧《花束般的恋爱》里,男主对恋爱的期待是:

“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和你维持现状。”

它需要什么呢?

你们要始终同频,一同成长。

如果错一步,就会有“千万别陪那个男孩长大”的遗憾。

在一个 TED 演讲里,有人提出了这个困扰很多人的难题;

亲密关系为什么那么艰难?

“在爱与工作之间,

目前为止,

爱更加复杂且更具挑战。”

对目前的我们来说,

恋爱是耗能,

不是不要,是不敢。

一位同事直白地和我说:

谈恋爱性价比太低了。

的确,抛去恋爱,我们的人生会获得什么呢?

没有患得患失。

工作讲效率、讲秩序、讲投入回报比。

爱不是,它往往不讲理,

你精心耕耘,可能颗粒无收。

就像离婚后的周迅说,

“不安。”

没有情绪消耗。

就像远离了危险火源的生活,

不会有“老房子着火”的心痛。

同样,也不会和另外一个人的人生产生牵扯。

这里我特别想说一个日本演员,中谷美纪,就是演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的人。

她在恋爱里吃过不少苦,和坂本龙一传过绯闻,后面恋爱也无疾而终。

40 岁时,她说,我的人生要做减法了。

这是她很有名的“终身单身宣言”:

“美味的食物一定要趁热吃。

但要是身边有人的话就必须兼顾对方,

一不小心食物就凉掉了。

我很讨厌这一点。

这点坚持我进棺材前都不会改掉。”

你可能没想到的是,

她在 42 岁结婚了。

对方是她在饭店认识的中提琴演奏家。我想起她年轻时,说找伴侣,

“希望伴侣是一个会帮你把马桶盖上的男人。”

后来她死心,过着不错的单身生活,不知道她想通了什么,更改了决定。

我想先给你看看她亲手写的结婚宣言:

“我二人在前年偶然相遇,

此后几年内一道欣赏艺术、亲近自然、踏上旅途,

结下深刻羁绊。”

她走进了一份羁绊。

这点让我很触动,这也是今天我想说的:

排除爱情的人生里,

也排除了我们体验这份羁绊的可能性。

它可能会带来牵扯、麻烦和痛苦,

它也可能会带来支持、成长和喜悦。

就像法学教授罗翔说的那份爱——

“真正的爱一定不是瞬间的感动,

而必然是恒久的一种委身。

它是一种责任。

是彼此牺牲,彼此成就,彼此尊重。”

拉黑了爱情,

也就拉黑了我们享受这份爱的成就的所有通道。

这份爱的成就重要吗?

我很难用一个用精确的答案来回答你。

但我找了一些被认为是“恋爱脑”的女孩,想知道她们如今,是怎样看待爱情。

王心凌是最被可惜的那位。

她恋爱一次,风评就下降一次。

在爱情里,她出丑,总是哭。

失去了职业上最重要的工作机会之一,小巨蛋的演唱会。

后来再上新闻头条,她出现在县城的路演,让人唏嘘又感慨。

直到 39 岁,她费劲重回了小巨蛋,中间隔了三年的人生。

别人问她,

“再来一次,还会这么勇敢地去爱吗?”

她很坦诚:

“很累,

真的不要再来一次了。

但爱情不就是这样,

如果你有机会认真地去爱过一个人

就都值得了吧。”

在爱情和婚姻里坎坎坷坷的周迅也被问过,

“会不会下次学得聪明一点?”

她说,

“学不会。

也不想学会。”

郝蕾的恋爱和婚姻也是,两段婚姻都是以离婚结尾。

看起来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想起她年轻时在博客上写,

“我不贪吃不贪睡不贪钱,唯一贪情。”

人到中年,回忆往事, 她说,不后悔:

“我已经贪到了。

贪完了以后,

才会说什么都不贪。”

今天,我不敢劝你毫无保留地投入爱情,去冒着自己的生活被搅得翻天覆地的风险。

我知道,我们不敢轻易交出把生活握在自己手里的安心。

但是,很想和你说,

不要被“恋爱脑”,吓退了对爱情的动心,和尝试的可能性。

即使会碰壁,即使有代价,即使会痛苦。

这是原因:

李银河 66 岁时,被问及,

这一生留下来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这是她的回答:

“人一旦经历了一次爱情,

就会觉得,

跟其他一切生活中的快乐相比,

这个是最快乐的。

有一天我想你也会到我这个年纪,

逝水流年,

这么多年的岁月里留下来的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呢?

说到底,

我想,还是爱情。”

别轻易拉黑爱情。

不是恋爱脑什么意思_有恋爱脑是什么意思

不是恋爱脑什么意思_有恋爱脑是什么意思

via《恶作剧之吻》

如果有人说你是“恋爱脑”,你会不会很生气?

“恋爱脑”一个词,已经有了一千种(诋毁人)的用法。

恋爱之上脑,小到旁若无人互称宝宝,大到奉献一切事事靠边,都会被人称作“恋爱脑”。有微博网友说:“恋爱脑”“不专心搞事业”快成为一种新的女性羞辱了。

其实,“恋爱脑”一词所内含的意思,仅是某种程度的爱情至上而已。只是在今时今日,全身心投入恋情已经成为了危险的信号。因而,“恋爱脑”被武断地作贬义词用,甚至将勇于付出、敢于相信的人们一网打尽。

今天,让我们来为这些人正正名。

01 #就恋爱脑了,爱咋咋地

via《恶作剧之吻》

说起“恋爱脑”,不得不提到台版《恶作剧之吻》里的袁湘琴。

先放一封令人过目不忘的告白信:

via《恶作剧之吻》

“江同学,你好!我是 F 班的袁湘琴。我想你并不认识我,但是我对你却很了解喔!从第一次在新生训练上看到你,那一天,我的眼光就不知道该怎么离开你……为了不让这份感觉成为永远的遗憾,所以,我决定勇敢地写下这封信向你表达我的心意。”

许多人说,湘琴为爱情失去了自我。的确,湘琴从头到尾都在围着直树转。但,先来读读这封告白信吧!全篇所有句子的主语都是“我”。我了解,我看见,我决定。湘琴在与直树的关系里,所展现的主体性可比大多数普通人都要高。

她从不羞于承认自己的喜爱,勇敢追求看似不可能的恋情。因为她一番纯善又积极的想法,直树第一次明确了未来的理想,她也在自己选择的关系中发奋图强,蠢而不颓。

via《恶作剧之吻》

via《恶作剧之吻》

via《恶作剧之吻》

湘琴对直树说:“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的工作,还有恋爱对象,都要让别人来决定。”

可能有人会诟病,湘琴看见了辅佐直树的意义,从而转系成为护士,好似完全没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换一个角度看,这也是湘琴种下的信念的种子在生根发芽。何况,如果在亲密关系的互相肯定中找到了值得追求的事物,难道就比一个人“专心搞事业”要低一等吗?没有谁生来就是“独立女性”啊。

via《恶作剧2吻》

via《恶作剧2吻》

via《恶作剧2吻》

是啦,以《恶作剧之吻》等偶像剧为代表的浪漫爱正被祛魅。现实中的性别新闻充斥着暴力和不公,就算是日常的交往中也有古老的伦理幽灵在作祟。人们发现,曾经向往的恋爱总会有丑恶的一面。

《恶作剧之吻》也逃不过。直树在某些时刻有没有冷暴力的倾向?湘琴婚后承担的各种试炼是否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过时的期待?

但不能因为爱情中的结构性困境无处不在,就认为湘琴的“恋爱脑”是无条件的顺从,而漠视湘琴在亲密关系中的勇敢。就算湘琴喜欢的不是直树,她肯定也会过上充满爱的一生。

“自我”难道一定要在世俗意义的成功中体现吗?“自我”不可以在爱的能力和爱的体验中获得价值吗?

爱情至上,也可以是一种个人选择呀。俗话说:“爱咋咋地,我乐意!”

via《恶作剧之吻》

02 #恋爱脑的语言,谁懂

“恋爱脑”多被用来形容女性,但不代表男人不会为爱上头。

如果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的第二任丈夫伦纳德·伍尔芙(Leonard Woolf)生在现代,一定是“恋爱脑”的典型案例。自从对伍尔芙一见钟情,他在“独立男性”的反方向上越走越远。

伍尔芙和伦纳德 via《时时刻刻》

从剑桥三一学院毕业后,伦纳德本是一名有着大好前途的政府官员,但他为了在伦敦就近追求伍尔芙,毅然辞职,改行写作。虽然他写得也还成,但为了照顾的精神疾病,便于她毫无压力地写作出版,伦纳德在家里开设了自己的出版社和书店。

via《时时刻刻》

看上去,这段恋爱给伦纳德带来了一堆麻烦。他怎么能这样一而再再二三地妥协和付出呢?其实,早在 1912 年伦纳德向伍尔芙求爱时,他就明白自己的选择是什么。

他写道:

“我自私,嫉妒,残酷,好色,爱说谎而且或许更为糟糕。因此,我曾告诫自己永远不要结婚。这主要是因为,我想,我觉得和一个不如我的女人在一起,我无法控制我的这些恶习,而且他的自卑和驯服会逐渐地使我更加变本加厉。正因为你不是那种女性,就把这种危险无限的减少了。”

“……此外,我们毕竟都喜欢对方,我们喜欢同样的东西和同样的人物,我们都很有才气,最重要的还有我们所共同理解的那种真实,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现实中的伍尔芙和伦纳德 其实伍尔芙是伦纳德的姓,但今人习惯称弗吉尼亚为伍尔芙,而以伦纳德的名字称呼他

这是一封很有名的信。不仅是因为它打动了伍尔芙,也是因为它内含的对人和人关系的巨大的信任。他似乎认为,与伍尔芙在一起的自己,相比于一个不受限的自己,会是一个更好的人。

但在如今这个强调理性与功利的社会,伦纳德式的信任可能会被经济话语解构:他是不是在以自身的机会成本,换取他人的陪伴价值?他是不是通过自己的情感劳动,跨越了他和伍尔芙之间的“才华的阶梯”?

via《时时刻刻》

一旦进入这样的计算,不管认为他是划得来还是划不来,我们都会不自觉地进入评判一个人是否是“恋爱脑”的体系。好似如果一段关系是划得来的,增添了自身的价值,这人就不是“恋爱脑”。如果是划不来的,这人就是不以自身利益为考量的“恋爱脑”。结论很容易变成,还是专心搞事业,直接了当地在市场中提升自我价值,才最划得来嘛!

这何尝不是一种教条主义。人是多面的,关系也是多变的,不是所有关系都是明码标价的价值交换,也不是所有自我的价值都可以以经济的话语来描述。

via《时时刻刻》

伍尔芙投河自尽时,伦纳德在家中发现了这样的字条:

“如果有任何人能够救得了我,那人只会是你。一切都离我而去,只有你永恒的善意。我不能再继续侵蚀你的生活了。我相信这世上没有哪一对可以比我们过得更幸福。”

有许多话,许多盼望,许多感受,发生在理性和功利的话语无法触及的地方。对于“共同理解的那种真实”,对于面对死亡时想起的“永恒的善意”,怕是连最自私的爱情商人也开不了口。

伍尔芙在自杀前给伦纳德留的字条(部分)

03 #恋爱脑,and then?

如果下次有人说你是“恋爱脑”,不要生气。

先收藏这篇文章,方便随时转发

告诉那人,“恋爱脑”也是有门槛的,且全身心投入恋爱是一个勇敢的决定。关于自我,以及自我的价值,虽然它们与恋爱的关系日益紧张,但不至于到了势不两立的程度。爱是价值,与他人碰撞的自我也是自我。“专心搞事业”不是万灵药。

“恋爱脑”的确有它危险的一面。PUA,煤气灯效应,精神虐待……这些常在爱情的名义下悄然发生。怎么办呢?就算除去极端情况,恋爱也总有丑恶的时候。要是破罐子破摔,当个无菌环境下的缩头乌龟,不是不行。那不当缩头乌龟,再试一试,也是可以的吧?

via《粉红女郎》

在意识到爱情中的博弈和控制之后,我们依然要思考:浪漫爱祛魅之后,还剩下什么?人和人如何共同生活?旧的价值坍塌之时,总要有人在废墟中找到新的路径。

最后,“恋爱脑”是病吗?

如果有病,不是你的病,是这个无法建立信任、只好紧握自己的时代的病。

via《老爸老妈浪漫史》

读完这篇,你是不是发现,投身爱情的人,都很会写情书。爱、脆弱、亲昵、不能自己……写得很诚恳。这是为数不多的时刻,可以脱下社会套上的外衣,与亲近的人讲一讲最真实的感受。

这种流动的、复杂的、激烈的爱的表达,在一个反感“恋爱脑”的时代,已经很少见了。却依然有人在书写那些正常的不正常的关系,描绘那些不愿从情感漩涡中抽身的人。

在作家苏方的第三本短篇小说集《暴雨下在病房里》里, 在瘟疫的低气压中,人们 以最赤裸的面目角力,在文字里 袒露最隐秘的情感。

▼ 寻找病友

比如委屈:

“你说我的难听话,我都拼命不放在心上。只是你说‘我的爱让你不喜欢自己了,而你本该很喜欢自己的’,这太叫人伤心。自你以来,我令自己惊讶,令自己羞愧,你明知道,却不救我。倘若我做的是坏事,唯一的安慰是你成长为更好。要是你连这一点也不认,就真没良心。”

或是嫉妒:

“我不嫉妒你的年轻,我嫉妒他们的,这些蠢货,我嫉妒,可是不害怕,谁能像我一样听得懂你说的话呢?甚或是你没说的那些。你要去玩,要见人,我挡不住,可不该是那些人。我已经死了,我活在有你的梦里。你不要以为梦是假的,就是这梦让我每天睁眼醒来,走出门去。梦是真的。”

废墟之上,总有人继续去爱,去伤心,去相信,去拓宽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总有梦让你睁眼醒来,走出门去,不是吗?

推荐阅读:

  1. 恋爱脑属于精神疾病吗_恋爱脑是一种病吗
  2. 不是恋爱脑什么意思_有恋爱脑是什么意思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能用作临床诊断及用药依据,不可替代医生的诊疗意见。本站不提供用药建议,服用何种药物请严格遵守医嘱

本文链接:https://www.mama51.net/shenghuo/qinggan/1698892737630285.html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