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八月后停产只为六岁前能入学
最近,教育部官方网站上的一则留言引发社会各界对于“小学入学年龄是否‘松绑’”的热议。更多家长则关心“孩子上学到底早好还是晚好”,这也成为不少读者向本报记者咨询的一个热门话题。
入学年龄规定引发争议
针对入学年龄早晚的问题,之前本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人士解释道,本市长期实行的“3岁入幼儿园,6岁入小学”的年龄不是随便定下来的,而是综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等科学因素做出的规定,《义务教育法》也明确要求年满六周岁的儿童才可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家长们最好让孩子按部就班入园、入学,如果过早地入学,无异于拔苗助长。
不过伴随“只晚几个月甚至是几天就要再等一年上学”、部分孕妇担心孩子月份小影响及时入学而提前剖腹产等现象的出现,社会各界对于入学年龄的早晚开始提出更多的意见和看法。除了维持法律刚性和保持操作灵活度之间的争执外,更多的家长还在意上学早晚对孩子成长的利弊。
年龄争议源于家长焦虑
在部分教育专家眼中,孩子差一两岁上学其实没太大差别,之所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因为家长们的普遍“焦虑”和“紧张”情绪导致,老担心晚点上学就会导致孩子落在起跑线上。中央教科所研究员程方平表示,孩子晚一点上学,可以多进行一些习惯养成的教育,并不比早上学的学生要差,“教育弹性应体现在对孩子的理解和宽容,而不是打破制度。”
“孩子上学太早,在班里经常是尾巴,家长其实没那么着急。”东城区丁香小学副校长张可义认为,按规定准时入学就行,差一点将满7岁更好,孩子系鞋带都会麻利些。多数孩子未到年龄早上学都不好,“偶尔有好的,就是那种小机灵鬼的孩子,这种情况入学,家长会更累。”
部分小学校长表示:“量力而行”
不过,在不少幼教专家的眼中,孩子入学年龄根据实际情况有一些弹性更合适。北京一幼园长冯惠燕接受采访时认为,孩子入学时间应因人而异,要看他们在幼儿园最后一年的发育情况,包括语言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对事物的接受能力等,再做判断。一些幼教人士建议,如果小学有名额,“小月份孩子”经过一定测试完全具备上学能力,可以考虑提供入学机会。
部分小学校长坦言,入学原则上要求达到年龄标准,家长没必要太早让孩子上学。遇到将满6周岁的孩子,如差上十天、半个月的孩子,一般会提前考察孩子的情况,孩子坐得住的、能力跟得上的,同时学校又有空余名额的话,可以考虑进来。“个人认为,量力而行,量学校的接收能力、量学生的适应能力。”
一位小学校长说,如果都有余地,学校应该把将满6岁的孩子收进来,不要用硬性规定来卡孩子,毕竟教育应该服务社会。
小学入学疫苗接种清单有哪些?入学必接种的疫苗清单?
小学入学疫苗接种清单有哪些?入学必接种的疫苗清单?当孩子们长大后,他们将被送去上学。但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入学的话,需要提供预防接种证,即出生到6岁的第一类免费疫苗的接种证。预防接种证上标注的疫苗必须全部接种,否则后续孩子需要补种。为了避免耽误孩子上学,一定要按时接种疫苗,并保留好预防接种证。
一、小学入学疫苗接种清单有哪些?
我国儿童从出生到6岁要接种12种疫苗,共22-25剂。具体的疫苗接种安排,请参考疫苗接种手册。一般生完孩子医院会提供。出生时会打乙肝疫苗和卡介苗。1月龄注射乙肝疫苗,2月龄注射脊髓灰质炎疫苗,3月龄注射脊髓灰质炎加百白破疫苗。四个月大的脊髓灰质炎加百白破疫苗、五个月大的百白破联合疫苗、六个月大的乙肝疫苗和甲流疫苗。8月龄麻风疫苗或灭活疫苗、9月龄甲流疫苗和18月龄甲肝减毒疫苗。
1.5-2岁联合疫苗和MMR疫苗,2岁乙脑减毒活疫苗和2岁半打甲型肝炎灭活疫苗。3岁流脑A、C组疫苗,4岁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6岁乙脑灭活疫苗,流脑A、C组疫苗,百白破疫苗。
二、小学一定要打所有疫苗吗?
儿童疫苗有两种:付费和免费。疫苗必须免费接种,如百白破、乙肝、乙脑、脊髓灰质炎、流脑、麻疹、甲肝、卡介苗等。宝宝出生后,社区卫生中心会为宝宝建立预防接种册。这个接种本上标注的疫苗一定不能落下,这个接种本是以后孩子入学需要的。
家长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免费疫苗,但也建议给宝宝接种一部分疫苗,如腮腺炎疫苗、水痘疫苗等,这样疫苗比较齐全,宝宝可以预防很多疾病。
三、疫苗没打完,孩子能上小学吗?
不影响入学,但需要及时补种接种单位。《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查验预防接种证主要是为了及时填补儿童免疫空白,保护儿童健康,防控学校传染病。在学校等大型密集场所,容易传播一些疾病。因此,学校要求学生在入学前提供儿童预防接种书籍,避免一些传染病的传播。儿童预防接种书应由家长保管,不要丢失,否则补办或出具证明会很麻烦。
就要开学了。所有的疫苗都完成了吗?每年因为预防接种证问题,学生不能入园,不能上学。家长一定要重视!但是由于疫苗种类太多,接种时机比较混乱,很多家长还是忘记或者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打什么针。以上就是关于小学入学疫苗接种清单有哪些?入学必接种的疫苗清单?的全部内容。如果还有疑惑的话欢迎咨询本站试管资讯分享平台的专业生殖顾问。祝您好孕~
推荐阅读: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能用作临床诊断及用药依据,不可替代医生的诊疗意见。本站不提供用药建议,服用何种药物请严格遵守医嘱
本文链接:https://www.mama51.net/yuer/baike/1698666242286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