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是很多家长都会给宝宝喝的,当然在奶粉冲泡时也有着很多事项是需要注意的,这就需要家长们注意冲泡的温度,那么新生儿奶粉温度 多少合适?下面一起详细分析下吧。
一、新生儿奶粉温度
不同牌子的奶粉有不同的配比说明,但一般来说都是用40-60℃的温水冲较好。这个温度不仅有利于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促使糖、奶粉等在液体里的溶解,调出比较均匀的溶液,且能保证奶粉里的营养物质不被破坏。
新生儿的口腔粘膜薄嫩,奶温过烫,容易引起粘膜的损伤,影响孩子的食欲;奶的温度过低,会影响孩子肠道的蠕动功能,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情况。所以在喂奶前一定要试一下温度是否合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奶汁滴到手背上或把奶瓶挨到脸上,如感到不冷不热,与皮肤的温度相似就比较适宜,此时牛奶的温度约为36-37℃。而不要用嘴尝试牛奶的温度,因为成人口腔中的细菌可通过奶头进入宝宝的体内,由于宝宝的抵抗力低,所以很容易感染而致病。
新手父母对于育儿喂养存在很多误区,也常出差错,例如用刚烧开的水去冲奶粉,其实,这样的行为是非常错误的。过高温度的热水反而会将奶粉中的营养元素破坏掉。无论冲调任何奶粉时都不该用沸水,应该用45℃左右的温开水,因为过高的水温可以使奶粉中的蛋白质变性,一些维生素也会遭到破坏,降低其营养和食用价值。
二、新生儿奶粉怎么冲
很多家长都觉得冲泡奶粉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其实不然,新生儿的奶粉冲泡也是要遵循一定的步骤的:
1、首先妈妈先洗净双手,将要冲泡奶粉的奶嘴、奶瓶消毒。家长千万不要图方便,仅仅用开水烫一下是不够的,要用沸水煮5-10分钟。最好选用不锈钢或玻璃制品的,以便于消毒。
2、将自来水煮沸1-2分钟,不要太长,因为俄煮沸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可能使水中的铅和硝酸盐浓缩。然后晾凉至适当的温度(40-60℃),将水滴至你的手腕内侧,感觉与体温差不多即可。
3、 根据要泡的奶量,取准备好的50℃-60℃的热水2/3量倒入奶瓶中,再用配方奶粉加带的汤匙,在奶瓶中按照说明加入适量奶粉,晃动奶瓶,让配方奶粉充分溶化,不要结块
4、将余1/3的热水加入奶瓶中,把奶瓶放平,通过刻度察看是否够量,最后盖上奶瓶盖后再轻轻晃动一次,直至配方奶粉彻底溶化。
三、 值得注意的是,以下误区爸妈可千万要避免哦:
误区一、用煮沸的白开水冲泡奶粉
有的爸妈以为,幼小的宝宝抵抗力差,我们得倍加呵护。既然对宝宝使用的奶瓶奶嘴都要经过高温消毒,那么,不能消毒的奶粉也至少应该用沸水冲调才对,这样才安全。于是就把奶粉先倒入奶瓶,接着将开水冲入。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奶粉结块,无法充分溶解,蛋白质也被破坏了。宝宝吃了这样的奶,既难以消化,又没法获得需要的营养成分。
误区二、用冷水冲调
适当的温度是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糖、盐、奶粉等在温水里比较容易溶解,调出来的溶液比较均匀。如果水温偏低,奶粉不易泡化,直接影响奶粉的溶解和宝宝的消化吸收。
误区三、用纯净水冲泡奶粉
纯净水失去了普通自来水的矿物元素,而人从水中对钙吸收率可以到90%以上,所以不宜用纯净水冲牛奶。纯净水以前是工业用水,后来由于方便存储久的原因人们漫漫的喝起来了,其实里面一定营养没有!而且纯净水中还含有少量的细菌(空气中进入的占大数)。
误区四、用矿泉水冲泡奶粉
矿泉水中的元素含量基本是针对成年人标准来设计的,其含量和比例并不适合婴儿摄人,尤其是某些元素还对婴儿有害。专家指出含矿物质的矿泉水本身矿物质含量比较多,且复杂。婴儿肠胃消化功能还不健全,磷酸盐、磷酸钙过多,会引发消化不良和便秘。
误区五、用高汤冲泡奶粉有的家长觉得高汤营养价值高,会代替水来给宝宝冲奶粉,其实是不可取的。
婴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健全,用高汤来冲泡奶粉对宝宝不利,长期喝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也会增加宝宝肾脏负担。
刚出生婴儿感冒怎么办
新生儿出现感冒不适的症状时候,考虑是受凉或者是感染了病毒或者是细菌引起的。需要注意保暖,避免让宝宝接触过多的人,避免大人的口鼻对着宝宝的。宝宝属于新生儿,感冒了暂时不需要服用任何药物,宝宝从母体带来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和天然的抑菌因子,在体内浓度水平是非常高的,能够增强宝宝的抵抗力,抵抗导致感冒的病原体。
建议
所以妈妈可以继续母乳喂养。注意保暖,避免宝宝受凉。多喂点白开水可以促进康复的。如果宝宝出现有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的症状,可以在保证不烫伤宝宝皮肤的前提下,用热毛巾敷宝宝的前囟门,随时复诊。
刚出生婴儿打喷嚏怎么回事
刚出生婴儿打喷嚏有可能与呼吸道敏感、保暖工作没有做到位、吸入刺激性气体等等有关。
如果室内温度较低,父母需要适当的调节室内的温度,使宝宝感到温暖舒适,父母不宜在有宝宝的房间内抽烟,以免影响孩子的呼吸道健康。
刚出生婴儿打喷嚏怎么回事
婴儿的呼吸道和皮肤比较娇嫩,尽量给孩子选择棉质的贴身衣物,护理宝宝期间,应做好房间内的清洁工作,经常清洗床上用品和窗帘,减少尘螨吸入。
如果家中养有猫、狗等宠物,宝宝接触动物皮屑也有可能会造成持续性打喷嚏。
推荐阅读: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能用作临床诊断及用药依据,不可替代医生的诊疗意见。本站不提供用药建议,服用何种药物请严格遵守医嘱
本文链接:https://www.mama51.net/yuer/xse/1698886221619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