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健康妈妈孕育的宝宝预防乙肝只需按照流程接种乙肝疫苗三针即可,对乙肝妈妈孕育的宝宝预防乙肝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被动免疫:对乙型肝炎(急性期或恢复期)孕母所生小儿,于出生后24小时内、3月、6月各注射一次乙型肝炎人类免疫血清球蛋白(HBIG),剂量为0.5~1ml,70%~80%可获保护。
2、主动免疫:对表面抗原或/和e抗原阳性的产母所生的小儿,于生后24小时内(或7天内)、1月、6月各接种一次乙肝疫苗,血浆疫苗每次20~30μg,基因疫苗5μg。
3、联合注射:HBIG干扰疫苗的自动免疫反应不明显,仅用疫苗注射时其保护率为80%~95%,但部分婴儿,尤其e抗原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至少30%会成为表面抗原携带者。因而目前趋向于应用乙型肝炎疫苗与HBIG联合注射的方法,以提高婴儿保护率(达85%~95%)。
使用方法如下:
(1)HBIG0.5ml,出生后24小时内肌肉注射;
(2)乙型肝炎疫苗0.5ml(基因疫苗5μg)与HBIG同时注射,或出生后7天内在另侧肌肉注射,此后1、6月时再各注射一次。3~5年进行一剂疫苗(基因疫苗5μg)加强接种。
打乙肝疫苗注意事项
1、乙肝、麻疹疫苗不可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脑疫苗、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同时接种,但是乙肝疫苗最好不要和麻疹疫苗同时使用。最近注射过多价免疫球蛋白的小儿,6周内不应该接种麻疹疫苗。
2、患急性传染病或其他慢性疾病者不能接种乙肝疫苗患有皮炎、化脓性皮肤病、严重湿疹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等待病愈后方可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和活动型结核病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神经系统包括脑、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有腋下或淋巴结肿大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应查明病因治愈后再乙肝疫苗接种。
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体质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有血清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荨麻疹及对青霉素、磺胺等一些药物过敏者,不宜乙肝疫苗接种。
3、发热、体温超过37。5℃应暂缓乙肝疫苗接种感冒、轻度低热等一般性疾病视情况可暂缓乙肝疫苗接种。
4、免疫缺陷或正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不宜乙肝疫苗接种。低体重、早产、剖腹产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儿。严重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小儿不宜接种。
5、过敏性体质和孕妇不宜乙肝疫苗接种。
除了婴儿,还有哪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呢?
哪些人必须接种乙肝疫苗呢?
1、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
2、所有新生儿(如漏种,必须在3岁前接种)。
3、青少年,包括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和大学一年级学生。
4、有职业危险的医务人员,如传染科、手术室、口腔科、妇产科、检验科、血液透析室和注射室的医护人员,卫生防疫人员等,包括实习和进修的医护人员、新就业的医护人员。
5、乙肝病人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家中的密切接触者、性伴侣和配偶。
6、血液透析患者、器官移植前的患者、大量受血者或经常使用血液制品者、需长期应用免疫制剂者。
7、静脉注射毒品者、男性同性恋者和多性伴者。
8、新入伍的军人、保育人员及其他高危人群。
新生儿打喷嚏怎么治疗
新生儿由于鼻腔血管比较丰富,粘膜比较娇嫩,鼻腔比较狭小,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刺激,可能会受到一些粉尘,动物皮毛,冷空气刺激,从而出现打喷嚏的情况。如果只是偶尔出现打喷嚏,不用过于担心,也不用进行特殊的治疗。但是如果经常打喷嚏的话,可能是患有一些疾病,需要去医院的呼吸科进行相关检查。
新生儿打喷嚏怎么治疗
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以及进食量,避免出现异常,尽量减少带新生儿去人群拥挤以及粉尘环境比较多的地方。室内要注意空气通风,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调整衣物,做好新生儿的保暖措施。
新生儿打喷嚏咳嗽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打喷嚏咳嗽需要注意的健康问题
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前几周和前几个月中,会经历各种生理变化和适应环境的过程。这其中,打喷嚏和咳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
新生儿打喷嚏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打喷嚏是婴儿呼吸道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当有刺激物进入鼻腔时,婴儿会打喷嚏来清除鼻腔内的异物。新生儿的呼吸道非常狭窄,容易受到外界刺激,也会引起打喷嚏。
咳嗽是另一种常见的生理反应。新生儿咳嗽通常与呼吸道感染有关,例如感冒、鼻塞等。婴儿在喂奶时吞咽过快或过多的空气也会导致咳嗽。咳嗽有助于清除呼吸道中的痰液和异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虽然新生儿打喷嚏和咳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我们仍需注意一些健康问题。首先,要确保婴儿呼吸道的湿度适宜,可以通过使用加湿器来增加空气中的湿度。其次,保持婴儿的环境清洁和通风,减少尘埃、烟雾等刺激物的存在。避免让婴儿接触有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如宠物毛发、花粉等。如果婴儿出现咳嗽加重、咳出黄绿色痰液、呼吸困难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总而言之,新生儿打喷嚏和咳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有助于保持呼吸道的清洁和通畅。我们仍需关注婴儿的呼吸道健康,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维护他们的健康。
推荐阅读: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能用作临床诊断及用药依据,不可替代医生的诊疗意见。本站不提供用药建议,服用何种药物请严格遵守医嘱
本文链接:https://www.mama51.net/yuer/xse/1698915949665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