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和自闭症是两个不同的病吗

妈妈无忧网

儿童孤独症和自闭症是两个不同的病吗

儿童的孤独症和自闭症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在其他地区也有叫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发病的年龄一般都在三岁以上,自闭症也属于儿童脑发育异常好抑郁症,属于精神心理疾病,在医生的指导下,用相应的药物也是可以有效地改善和控制症状。

建议

建议对自闭症的儿童多一些关心,希望他们可以融入社会,并可以独立的生活,平时可以和孩子多一些沟通,多一些关注和关爱,多带孩子出去到外面玩耍,让孩子有好的心情。通过这些,培养他们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预防儿童孤独症的方法

预防儿童孤独症的方法

  家长必须要做好预防儿童孤独症的预防措施,否则的话将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以及学习能力。儿童孤独症的预防要从多方面入手,这样才能更好的起到预防作用。

  1.保证营养

  宝宝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果营养不够的话不但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同时还有可能会影响到宝宝的神经发育。尤其是在婴幼儿时期,这个时候孩子应尽量是母乳喂养,母乳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保证婴儿的营养需求。而对于一些大一点的孩子而言,则更要注意营养均衡,同时还要注意避免过多的摄入糖分。含糖高的食物不仅不利于生长,同时还会影响营养的吸收。

  在平时生活中还应该让孩子适当多吃些新鲜的蔬菜瓜果,在这些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的钾、钙、钠、镁等营养。比如像葡萄、葡萄酒、海带、柑橘类、柿子、黄瓜、胡萝卜等。

  2.教养方式

  正确的教养方式同样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形成,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避免受到社会各种不良的风气的影响,因此经常会将孩子送到封闭式学校,并且在家中也会尽量的采用封闭式的教育环境。专家提醒这种教育方法是非常不正确的,这样做可能是可以避免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但是长时间的封闭会让孩子逐渐的不知道如何和别人交流,长期以往形成孤独症。

  因此在平时生活中家长应该尽量的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不要一味的将孩子“圈禁”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同时还应该让孩子增加与别人交流的机会,以此来预防孤独症。

  3.同龄的交流

  很多时候儿童孤独症与交流、沟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在平时生活中经常让孩子独来独往的话势必会增加患有孤独症的几率。因此在平时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的集体合作精神,比如给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美食和玩具或者是经常带着孩子去其他小朋友家做客等。同时还可以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相互帮助,这样不仅可以预防孩子孤独症,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集体合作能力。

  而且这样的孩子还能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所以也会获得他人的赞扬。获得赞扬的孩子就会的到鼓励,继续强化自己的亲社会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

  4.与孩子做朋友

  在家庭中父母的身份除了家长之外,还可以是孩子的老师、朋友,专家提醒只有与孩子成为朋友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比如父母可以邀请孩子的同学朋友到家里做客,这样可以增加孩子的友谊满意度。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喜欢自己的朋友,那么孩子就更喜欢与这些朋友交往了。

  预防儿童孤独症的方法有很多,但前提必须是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千万不要对孩子过分的溺爱,这样反而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编辑推荐:[[3策略孤独宝宝变合群
小儿孤独症有哪些表现
如何辨别孩子是否患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有什么表现_孤独症的核心症状

儿童孤独症有什么表现_孤独症的核心症状

孤独症,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闭症,中国大概80年代初才引入这一概念,近几年引起越来越多关注。

儿童孤独症属于精神残疾范畴,60%左右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有些孩子终生都没有语言,严重的生活不能自理,吃饭、睡觉、上厕所都需要辅助,刷牙、洗澡等都不能完成,终生需要被看护。

孤独症的核心症状

●社交障碍

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他们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具体表现随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与同龄儿童的交往障碍最为突出。

●交流障碍

儿童孤独症患儿在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方面均存在障碍。其中以言语交流障碍最为突出,通常是患儿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儿童孤独症患儿倾向于使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应付日常生活。对非生命物体的特殊依恋,有着刻板重复的怪异行为。

●其他表现

除以上核心症状外,儿童孤独症患儿还常存在自笑、情绪不稳定、冲动攻击、自伤等行为。认知发展多不平衡,音乐、文字记忆、计算能力相对较好甚至超常。

以上症状和伴随疾病使患儿病情复杂,增加了确诊的难度,并需要更多的治疗和干预。

孤独症的诊断不是依据生化指标及仪器的检查,而是根据儿童行为表现来判断。正是因为孤独症目前没有办法通过仪器的数据直接确诊,无法像其他疾病一样,通过一些影像学的东西或者一些实验室的检查来确诊,因此诊断也非常慎重。

警惕孤独症的“五不”原则

孤独症儿童的“五不”行为来自中华儿科杂志2017年12期三个学组制定的孤独症儿童识别筛查共识,具有权威性。当家长发现儿童有:不看、不应、不指、不说、不当这“五不”行为时,应怀疑儿童患有孤独症,需要到专业机构进行筛查诊断。除了以上的“五不”大原则,孩子在每个阶段还有不同的表现,早期识别孤独症的表现非常重要,现在公认早期干预效果好,特别是在两岁以前进行干预,有可能使有些有孤独症倾向的孩子发展正常。

从出生到两岁各年龄段的ASD早期可疑症状的表现:

0~3个月

√对视缺乏:孩子不会追视移动的人脸。

√社会性微笑缺乏:不会应答妈妈的逗引,被逗引时不发声或很少笑。

√婴儿特别安静或异常烦躁不安:如过于安静,即使饿了也不会哭着表示要吃奶;特别难护理,经常哭闹且很难安抚,存在严重的喂养困难和睡眠问题等。

√哭声异常:如哭声微弱或尖叫,哭闹时不易被安慰等。

√全身肌张力低下,运动发育落后。

4~6个月

√对人脸缺乏兴趣:没有目光注视或目光注视较少,而更多注意一些无生命的小物品,目光空洞、飘忽,注意力涣散。

√缺乏社会性微笑:难逗笑,对家长或他人逗引视若无睹,面部表情不丰富。

√喜欢自己玩:不喜欢被抱着或被人干扰和逗弄。

√不能辨别熟悉人和陌生人的面孔:看见妈妈和看见陌生人的感觉一样。

√缺少期待性兴奋:妈妈准备给他哺乳时不会出现期待性兴奋,妈妈在哺乳时婴儿和妈妈眼神交流少。

√婴儿睡眠困难:睡前易哭闹,夜间易出现夜惊夜啼,不易被安慰。

√不喜欢亲密接触:抱着时身体发软或发僵、打挺,不喜欢与大人的身体紧密接触。

7~12个月

√对人缺乏兴趣:与人没有目光注视或目光注视较少,而更多注意一些无生命的物品,或着迷于普通婴儿不感兴趣的东西,如一个小药瓶或一张小纸片,也有的着迷于单调、重复的事物。且兴趣范围狭窄,只喜欢摆弄某一种或几种物品。

√缺乏互动反应:叫名字没反应或反应很少,对周围人和环境不关注或关注很少,跟人互动差。

√不认生:对家人的离去或归来表现无所谓或根本不关注,对陌生人没有警觉、恐惧和躲避行为。

√缺乏共同注意:共同注意指个体借助手势、眼睛朝向、语言等与他人共同关注某一事件或物体,其发展于婴儿出生后的8-15个月,形成于婴儿和照顾者之间,之后扩展到同伴间。共同注意是婴儿早期发展的里程碑。

√不会模仿:正常10个月左右的婴儿已会模仿大人的面部表情或一些声音,模仿简单的再见、欢迎等动作,有ASD倾向的婴儿不会模仿。

√拒绝食物品种的改变:难以接受添加的辅食,不喜欢咀嚼食物。

√各项运动发育落后:动作笨拙,如7~8个月还不会坐;不会伸手拿玩具;12个月不会扶站,不会用拇指和食指配合捏取小东西。

1~2岁

√缺乏互动反应:与人没有目光注视或目光注视较少,叫名字没有反应,很难与人互动。对其他儿童不感兴趣,不喜别人碰触自己。

√兴趣范围狭窄:喜欢摆弄某一种或几种物品,或者喜欢做一些特定的动作,比如不停开门关门。

√游戏时不会模仿别人,不会展示自己,不懂分享。

√缺乏共同注意。

√不会玩假装游戏。

√感官异常:孤独症儿童会出现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过敏,对疼痛不敏感或异常敏感等。

√语言落后或退步:如12个月以后还对语言指令没有反应,没有咿呀学语,没有动作手势语言;近2岁仍无语言出现;有语言,但是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异常;前面有语言,后来慢慢不会说;自言自语或电视语言多;鹦鹉学舌似的语言等。

√运动、认知、手功能等发育落后。

√活动量大:很多刻板重复的怪异行为,重复蹦跳、拍手、将手放在眼前扑动并凝视、用脚尖走路等。

推荐阅读:

  1. 预防儿童孤独症的方法
  2. 儿童孤独症有什么表现_孤独症的核心症状
  3. 儿童孤独症的可能危险信号,小孩孤独症的病症
  4. 儿童孤独症与产妇有关
  5. 儿童孤独症症状表现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能用作临床诊断及用药依据,不可替代医生的诊疗意见。本站不提供用药建议,服用何种药物请严格遵守医嘱

本文链接:https://www.mama51.net/huaiyun/1699057185802342.html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