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具有温经活络,活血益气的功效,但是阴虚内热者、经期女性、皮肤炎症患者、极度衰弱患者、过饥过饱者、妊娠期孕妇、以及高热发烧者不能进行艾灸,因为这类患者进行艾灸可能会加重病情,损害身体健康,尤其是孕妇在孕早期艾灸可能会导致流产,所以妊娠期孕妇一定要注意不能盲目艾灸。如果大家身体有不适症状需要先到医院就医,在医生的诊疗下进行治疗。
中文名 | 艾灸 | 别名 | 灸法、灸疗 |
分类 | 中医外用治法 | 材料 | 艾叶 |
艾灸属于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艾灸又称为灸法、灸疗,具有温阳、通络、止痛的作用,其原理主要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艾柱,并通过其燃烧产生的热量,对人体的特定部位进行熏灼,以达到预防和治疗某种疾病的目的。艾灸是中医科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不仅可用于虚寒类、疼痛类、疾病治疗,也可用于日常保健,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做艾灸,至于是哪些人不能做艾灸我们可以从下文中寻找答案。
8种人千万不能艾灸
艾灸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经过艾灸可以起到温助阳气、提高免疫力、祛除疾病的作用,但是阴虚内热者、经期女性、皮肤炎症患者、极度衰弱患者、过饥过饱者、妊娠期孕妇、以及高热发烧者都是不能做艾灸的,以下是8种不能做艾灸的患者的详情介绍:
阴虚内热者,艾灸具有温补阳气的作用,而阴虚、内热的人群体内阳气比较旺,这时候进行艾灸,很容易导致上火、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发热等症状出现,加重其不适症状,不仅不利于疾病恢复,反而会损害身体健康,所以阴虚内热者千万不能艾灸。
经期女性,经期女性体质特殊,而艾灸能够行气活血,对于经期的妇女而言,在月经期间艾灸可能引起月经淋漓不尽或月经过多,可能会导致贫血,不利于女性健康,所以经期女性是不能盲目艾灸。
皮肤炎症患者,艾灸需要通过刺激体表穴位或者特定部位来温经通络,进行时需要确保皮肤完整、没有受损,如果皮肤表面存在破溃、损伤、疱疹、红肿等不良现象,在艾灸的刺激下可能会加重皮肤炎症,加剧皮肤的受损程度,不利于皮肤恢复,还可能造成较强的疼痛感,引起患者不适,所以皮肤炎症患者不建议艾灸。
极度衰弱患者,艾灸期间会出现患者会发热、出汗,也会有口渴的感觉,这这种情况下患者的血压、心率会上升,对于身体已经极度衰弱的人而言,此时进行艾灸会加剧身体负担,身体机能无法正常调节,可能有猝死的风险,所以这类人群不宜艾灸。
除了上述这四种人群不能进行艾灸外,醉酒者、过饥过饱者、妊娠期孕妇、以及高热发烧者也不能进行艾灸治疗,因为这四种情况下进行艾灸治疗,也只会加重病情。
- 1. 醉酒者:因为醉酒者情绪不稳定,很容易挣扎乱动,而且无法正常沟通、交流,另外,醉酒后人体气血运行和新陈代谢比较强,这时候艾灸容易加重对内脏器官的负担,容易损害身体健康;
- 2. 过饥过饱者:过度饥饿人艾灸后,加速血糖的消耗,容易出现头晕恶心、眼花耳鸣等低血糖的症状,而吃得过饱也不能做艾灸,以免影响人体肠胃功能,会导致消化不良,引起胃部不适;
- 3. 妊娠期孕妇:孕妇体质特殊,稍有不慎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而艾灸会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在孕早期可能会导致流产发生,而艾灸的过程中会产生烟雾,出现咳嗽等不适,所以孕妇不建议艾灸;
- 4. 高热发烧者:高热发烧者需要进行降温、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患者身体脱水,这时艾灸不仅不利于身体降温,还会加重身体失水,如果是风热或湿热引起的发烧,可能会加重病情,还会导致疾病传播。
以上就是8种不能艾灸的人群,建议大家在艾灸前先咨询医生,在艾灸期间如有不适一定要及时停止艾灸。虽然艾灸功效很多,但是艾灸不是万能的,患者身体如果不舒服,需要第一时间到医院检查诊疗,而不是盲目艾灸。
日常生活健康指南
除了8种人千万不能艾灸以外,还有一些日常生活健康指南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对病情有一定的帮助,还能帮忙省下冤枉钱,以下就是整理的一些日常生活健康指南,有需要的可以了解一下。
- 1. 血栓最怕一个动作
- 2. 湿气最怕1个动作
- 3. 肚子胀气7妙招快速排气
- 4. 医院专用版抑郁测试
- 5. 做一次雾化伤一次肺
- 6. 枸杞泡水三不要
- 7. 流鼻涕变好的三个过程
- 8. 腰扭伤后千万不要一直躺着
- 9. 这些行为就不要恐艾了
- 10. 不要轻易怀疑自己得了肠癌
- 11. 针灸后注意事项千万不要忽略
以上日常生活健康指南招仅供参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行选择对应的部分进行参考。当然,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实际情况不一样,所以身体有不适除了参考日常生活健康指南,还需要及时就医诊疗。
参考资料 1.高希言,奥晓静.《提高艾灸疗效的探讨》.中国针灸 [著作出版日期 2008-04-12] [引用日期 2022-03-22] 2.张新普.《灸治阴虚内热型疾病探源》.中医杂志 [著作出版日期 2011-07-10] [引用日期 2022-03-22] 3.刘中敏.《艾灸治疗失禁性皮炎护理体会》. 实用中医药杂志 [著作出版日期 2015-05-24] [引用日期 2022-03-22]推荐阅读: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能用作临床诊断及用药依据,不可替代医生的诊疗意见。本站不提供用药建议,服用何种药物请严格遵守医嘱
本文链接:https://www.mama51.net/huaiyun/17153916071271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