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有什么习俗?夏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妈妈无忧网

夏至有什么习俗?夏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明天就是夏至了,夏天已经悄悄降临,在夏至这个节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和禁忌,比如北京人要吃面,一些地方要吃混沌。这是什么由来。夏至不能干什么?夏至有什么习俗?

夏至的习俗

忌讳剃头理发

这是在清朝时期的一项习俗禁忌。据《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也就是是说,在夏至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要按时起居,不准口出诳语骂人,当然也不要剃头理发。据说,夏至日剃头理发会破运。

夏至最忌有雷雨

在民间,尤其对于农民来说,是最忌怕在夏至日这天有雷雨天气。民谚称:“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农家人来说,无论是干旱还是伏热,都是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旧时,人们希望在夏至里别打雷、别下雨。

祭神祭天

在古代,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以祈求消灾年丰。除了祭祀外,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祈祝国泰民安。到了宋代,从夏至这天开始,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而辽代时妇女则互赠粉脂囊,用来除去身上的汗渍味。

朝廷对夏至如此重视,民间也不例外。每逢夏至日,各地农民则忙着祭祀神灵,名曰“祭天”,以祈求风调雨顺。这祭天也南北有别,北方人多求雨,以防干旱;南方人多求晴,防止涝灾。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习俗。

夏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面条

“冬至饺子夏至面。”这句俗话说的是老北京另一民俗。因为地处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是麦子,在新麦收获之时,人们用新面制作喜面是喜庆丰收的最好方式。吃面条不但营养丰富能满足人们的口腹需求,而且吃着巧手制出的众多样式的面条,还能给生活带来多样的乐趣。

圆糊醮

以前的时代里人不分贫富都在夏至日的时候祭其祖,俗称“做夏至”,祭祀祖宗除了要一些常规的贡品之外,还会特别加上一盘的薄丝饼。夏收完毕,新麦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尝新的习俗,也有人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

“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的农户会将做好的醮坨用竹签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并且燃烧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丰收。因此浙江绍兴依然有夏至吃圆糊醮的习惯。

粽子

西北地区会在夏至当天吃粽子,并且会取菊用灰来防止小麦受虫害。夏至到来,阳气一天天萎缩,阴气一天天生长,这个时候要送走旧的阳气,粽子里的糯米、红枣,从中医角度来看是象征阳的东西,人们把它们包起来吃下去,就是和阳的季节告别的意思。“吃粽子,最早是一种仪式性的吃。”

凉面

山东各地在夏至的这一天里是要吃凉面条的,也就是过水面,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的往嘴里捞面吃,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不只是吃饭了,更是一种游戏,充满了乐趣。

立夏和夏至有什么区别?立夏和夏至的区别

立夏和夏至有什么区别?立夏和夏至的区别

立夏和夏至很多人都会混淆,因为都是夏季的节气,而且都有一个夏紫,听起来意思似乎也差不多。那么,立夏和夏至有什么区别?立夏和夏至有什么不同?

立夏与夏至气候上的区别

立夏时节,因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开始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头。这段时间,正当盆地收获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别要注意多变天气的影响。晴天要及时抢收,雨天应抓紧栽插,连阴雨天气须提防小春收获物生芽、霉烂,还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温对早稻的危害。

夏至时节,是盆地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还有个别雨量大的平原地区要做好预防洪灾的措施,及时的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对于农作物要及时收割。

立夏与夏至习俗上的区别

在中国的江南,立夏是个好季节。初夏时节,风和日丽,一片祥和,各种时令瓜果蔬菜都上巿了,人不仅仅感觉生机而且有了实际的结果。

立夏时节,南京人按当地习俗,人们都会吃蛋,用饥菜花煮鸡蛋、鸭蛋或鹅蛋,清香可口,说是立夏吃蛋,夏季就不会生痱子。于是姑娘们会编织蛋套,将煮熟的鸡蛋放在里面送给自己心爱的小伙,也有送给哥哥,如果没有兄弟、没有男友,编织只做为女红、做为一种修养在闺中好友中交流。也有制作香袋的,放置些香料,主要是夏日天气闷热,挂着香袋闻着好些,不过多半小孩才带,长大难免太胭脂气,就放在家中。

风俗习惯和饮食特色不同

1、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有的地方还有立夏日称人的习俗。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拄心。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立夏应该进补。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

2、“麦粽”与“夏至饼”: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冬至馄饨夏至面: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怎么发朋友圈 夏至有什么祝福语

夏至怎么发朋友圈 夏至有什么祝福语

今天正值今年的夏至节气,而现在的人更多是在网上过节了,很多人会发朋友圈或者短信给朋友祝福,一起来看看有哪些适合夏至发的段子吧。

夏至朋友圈怎么发

1夏至纵然高温,情谊却很温存;夏至暑气灼人,健康莫忘养神;夏至昼长夜短,幸福快乐常伴;夏至调节冷暖,祝福常记心间;夏至来了,短信到了,让健康、祝福伴你起飞,让快乐、幸福将你时刻伴随。

2夏至一到气温高,容易上火容易躁。一杯凉茶降暑温,心平气和无烦恼。清淡饮食防三高,青菜豆腐好味道。坚持锻炼少熬夜,精力充沛身体好。轻松防暑,清凉一夏!

3夏至到来气温高,热浪阵阵惹人恼。手机短信送问候,友情带着清凉到。愿你平心静气心情好,轻轻松松暑自消。愿你工作顺利好运绕,开开心心永不老!祝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4夏至一场雨,驱除炎热送清凉;夏至一阵风,吹走烦躁精神爽;夏至短信送祝福,祝愿亲朋友好友都有福,整个夏季都有福,幸福可以抗炎热,幸福一年又一年!夏至快乐!

5夏至送你五朵花,美满生活乐哈哈:首先一朵幸福花,爱情相伴到天涯;其次一朵健康花,身体强壮顶呱呱;再送一朵吉祥,多福多寿到你家;还送一朵如意花,好运鸿运把你抓;最后一朵富贵花,保你今年一定发。

夏至有什么祝福语

1.三月桃花七月荷,荷叶丛下有轻歌。暗香浮动晓寒外,早有蜻蜓立初荷。荷外青山连碧野,青蝉幽鸣夕阳斜。夏至,一首轻诗寄我情。

2.夏至到,送你一钱夏风,轻点,但可以吹走阴霾;送你一两阳光,少点,但可以将炎热驱赶;送你一毛短信,便宜点,但祝福长远,幸福满夏天!夏至快乐!

3.开心一夏,好运美事一起抱,轻松一夏,压力烦恼全都抛,幸福一夏,家庭和睦很美妙,清凉一夏,热气见你都得逃,祝福一夏,夏至快乐天天笑!

4.悄悄酷暑来到,水分补足很重要,喝杯绿茶乐逍遥,避免夏日的烦躁,摒弃工作的烦恼,只把快乐拥抱,牢牢把幸福围绕,夏至日祝你万事如意,百事可乐,幸福安康。

夏至养生注意事项

1要清凉

这个多指穿着及生活环境。夏季不要穿得太厚,很多年轻人喜欢穿牛仔服饰,夏季不适合穿这种衣物。衣服颜色尽量以浅色为主,这样才能少吸热。衣服的布料尽量选用棉质及亚麻,这样容易吸汗和透气。居室宜清凉,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2忌夜食生冷

夏季夜短,年事稍长之人,或体质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饮食,生菜、瓜类等,本为夏季忌食之品,夜间尤其要注意食用此类食物。夜间亦要注意不要吃肉、面、生冷、粘腻之物,否则可见腹胀、吐泻交作等病症。

3早睡早起睡午觉

此时节,公众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而老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从这天开始,一定要睡午觉。夏至阴生,在中医理论中,午觉是以阳养阴,子觉是以阴养阳。只要能合上眼睛一会,就能达到很好的养阴效果。

夏至是什么时候

每年阳历21日或22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夏至,2010年夏至的准确时间为06月21日(也就是今天)19时28分。民俗专家表示,夏至与冬至一样,属于我国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称为“夏至节”。在我国的有些地方,这个节日的热闹程度不亚于端午节。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宋代《文昌杂录》记载,每年夏至,官方要放假三天,让百官回家休息,好好地洗澡、娱乐。根据《辽史·礼志》记载:“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纳凉,香囊可除汗臭。夏至这天,各地农民都忙着祭天,北祈雨、南求晴。

推荐阅读:

  1. 立夏和夏至有什么区别?立夏和夏至的区别
  2. 夏至怎么发朋友圈 夏至有什么祝福语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能用作临床诊断及用药依据,不可替代医生的诊疗意见。本站不提供用药建议,服用何种药物请严格遵守医嘱

本文链接:https://www.mama51.net/shenghuo/yangsheng/1698895189634171.html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