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的一段话(关于家庭教育的8句箴言)

妈妈无忧网

父母教育孩子的一段话(关于家庭教育的8句箴言)

好的父母,不会用嘴巴教育孩子,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

不会“以爱之名”禁锢孩子,而是用自己的格局,帮孩子打开视野,让他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

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什么样的土壤,开出什么样的花。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源于家庭,始于父母。

教育好一个孩子,父母想明白这8句教子箴言,能让孩子受益一生。

好习惯不在电视机前

而在书本里

苏霍姆林斯基说: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

然而,随着父母工作和生活日益忙碌,越来越多的孩子终日与电视为伍,阅读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

一项追踪研究发现,3岁前常常看电视的孩子,到7岁的时候,很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而那些以读书为乐的孩子,其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高出同龄孩子甚至13倍,成年后也往往拥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该研究同时显示:父母才是孩子真正重要的阅读榜样,孩子阅读态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阅读态度。

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孩子一个阅读的好习惯。

很多东西,眼睛看不到,文字可以;

脚步不能丈量,文字可以;

身体无法抵达,文字可以。

爱读书的孩子也许不会怎样,但一定会不一样:

他们的眼睛里会多一些亮晶晶的光彩,他们的脑子里会多几个问号,他们的举手投足会更加从容,他们的内心会更加柔软充盈……

让孩子爱上阅读,是父母一生中最划算的教育投资。

帮孩子找对方向

比只让孩子努力更重要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学生分为三组,前往10公里外的村庄。

甲组学生不知道村庄有多远,只是顺着路走。刚走两三公里,就有人抱怨,情绪低落且开始散乱,最后溃不成军;

乙组学生知道距离目的地10公里,但中途没有路牌,走了多远还剩多远一概不知,行走不到一半就叫苦不迭,速度越来越慢。

丙组学生不仅知道距离,还能不时看到写着剩余里程的路牌,结果他们全程精神抖擞,没人叫苦。

实验结果显而易见,丙组最快,乙组次之,甲组最慢。

教育也是如此,你想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要找准目标,而不是盲目赶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

“很多家长只知道分数和名次,其实今天的竞争不是‘争第一’,而是‘找唯一’,找到真正属于孩子的方向和优势。”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跑对方向。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不要剪断孩子的翅膀

还埋怨孩子不会飞翔

瑞吉欧学前教育创始人马拉古兹写过一首诗:

“一个孩子,有一百种可能,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个世界……但是被偷走了九十九;

他们告诉孩子,不要动手,只管思考;不要动脑,只管行动;要听,不要说话,要毫无乐趣地去理解……”

央视《心理访谈》采访过一个在家啃老10年的女大学生。

从小到大,母亲限制她的任何课余爱好,每当她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母亲的一句:“你能成事,狗都能成事了”就让她偃旗息鼓。

她终于长成了母亲口中的样子,母亲却一边痛哭流涕,一边指责她不知上进。

代替、妨碍、打击、控制……

多少父母,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却怪孩子不会飞翔。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对于孩子的爱,是全然百分百的,所有的给予和修正,都是为了孩子好。

殊不知,真正的爱是一种无为。

它没有要求,不投射任何恐惧的阴影,也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

它是太阳,只散发光和热,让孩子自己长出翅膀,待羽翼丰满,助他翱翔万里。

溺爱,是最危险的教育

想要毁掉一个孩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是溺爱。

作家李月亮说:

“被溺爱的孩子,他的幸福很可能仅限于童年。”

“神童”魏永康,13岁考取重点大学,20岁因生活不能自理被中科院劝退,是母亲的包办溺爱,让天之骄子沦为学校的弃儿。

“恶少”孙小果,从小残暴狠戾,20年来犯下无数滔天罪行,是父母的一次次包庇纵容,推着他一步步滑向罪恶的无底深渊。

俗话说,惯子如杀子。

溺爱不是爱,而是对孩子最深的伤害。

过度保护的爱,是“无痛截肢”,以爱之名,残忍的切断了孩子自强自立的能力;

处处袒护的爱,是慢性毒药,看似给予,却给孩子未来的人生埋下致命隐患。

爱是孩子成长的无敌盔甲,但溺爱不是。

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原则,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味责怪孩子沉迷手机

不如先反思自己

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小视频,甚至沉浸在社交网络里不可自拔。

久而久之,手机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堵墙,亲子关系也常常因为一台手机而“反目成仇”。

可是,当我们一味指责孩子沉迷手机时,却忘了自己才是最根本的源头。

有媒体曾经调查了200个小学生的家庭,结果显示:

45%的父母玩手机的时间,多于陪伴孩子的时间;

而在和孩子共处时玩手机的父母,更是多达48%,将近过半。

网上有位妈妈说:“孩子不听我们的,他模仿我们。”

你在看手机,孩子在看你。

每一个沉迷手机的孩子背后,都有着推波助澜的父母。

还记得“国民才女”武亦姝吗?

从她进幼儿园开始,父母每天下午4:30就关掉手机,带着女儿读书、绘画,玩“诗词接龙”,角色扮演名著情节。

白岩松说过:“打麻将的父母,教不出上进的孩子。”

同样,沉迷于手机世界的父母,养不出爱读书的孩子。

为人父母,当自省。

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先去成为那类人。

爸爸缺位,苦的是妈妈

伤的是孩子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有调查数据显示,60%的母亲是家庭教育的绝对主力,父亲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不到三分之一。

育儿不易,可撑起这大半边天的,是大多数妈妈的孤军奋战。

也正因为如此,妈妈的焦虑才与日俱增。

而这份焦虑,会全部投射到孩子身上,变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让孩子如困兽一般,充满压抑、挣扎、暴虐和伪装。

缺位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养出失控的孩子。

从“顶流”到囚徒的吴亦凡如是,从学霸到弑母凶手的吴谢宇亦如是。

画家刘墉曾说:

“许多爸爸在孩子的图画里,没有手,为什么?因为在孩子的记忆里,爸爸像一团影子,总是抓不住。”

很多家庭,看上去完整,在孩子眼中,爸爸的轮廓依然是模糊的。

《爱的艺术》一书中写道:“妈妈代表大自然、大地与海洋,是我们的故乡;爸爸则代表思想的世界、法律和秩序。”

好的教育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父母一场爱的“合谋”:

母亲给予孩子情感需求与温柔,父亲教会孩子理性思考与力量格局,各在其位,各司其职。

这样的养育,才是最高级的滋养。

成功的路有很多条

不必非让孩子去挤人多的那条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获得父母眼中的成功是种什么样的感受?”

最高赞的回答却是:

“考试拿第一,大学读重点,年薪上百万,娶妻白富美,嫁人高富帅,人前辉煌如塔,人后凄凉如沙,活成了父母亲朋的面子,却活不成淡定从容的自己。”

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你对孩子所有的规划,最后都是徒劳。

你眼中的“功成名就”,未必是孩子内心认可和喜欢的成功。

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孩子的人生意义,也应由他自己定义。

美国著名高尔夫球星吉姆•福瑞克曾说:

“小时候很多人都以为我将一事无成,但祖母发现了我在运动方面的天赋。

成功就好比大家争先恐后地赶往同一个目的地,如果都去挤地铁,人就太多,也许很久才有自己的位置,就算赶到了也只能远远地站在别人后面。

既然只是一个过程,为什么我们不选择其他方式呢?很多时候走路只需拐几个弯就能捷足先登。”

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不是所有人都要做同一种选择。

只有最适合孩子的那一条,才会通往真正的成功。

养育孩子,欲速则不达

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

养育孩子,是一场静待花开的历程,这条路,有些父母走得太急。

心理学研究发现,高焦虑的父母容易有过度教养的行为:

他们会用一种近乎窒息的手段,将自己过度卷入孩子的生活,将孩子的人生控制、绑架、按自己的意愿强行改造;

这样的孩子,短时间内看起来更爱父母,也更加优秀,但等他们长大后,就会出现各种行为和心理问题。

登山要从容中道,一步步拾级而上。教育也一样,欲速则不达。

还记得那个在奥运会上唱《五星红旗》的小女孩吗?她叫林妙可,当时9岁。

13年过去,当年让全世界喝彩的女孩,却因为母亲急于让她“成功”,没能脚踏实地地提升自己,最终从天之骄女落了个“伤仲永”的结局。

把4个“坏孩子”全部送进名牌大学的黑幼龙,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父母很容易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差就没希望了,其实如果做到慢养,这样的孩子将来可能更优秀。

不要现在就替孩子的一生下结论。孩子的教养要慢慢来,多给他们一些空间,让他们慢慢描绘自己的人生蓝图。”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

等待一朵花开,要耐得住中间的寂寞,经得起不时的诱惑,扛得住暂时的打击。

成长需要跋山涉水,未来的路很长,我们陪孩子慢慢地走。

纪录片《镜子》里有一句话: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取决于父母。”

谁都不是天生完美的父母,但我们都是不断完善“画技”的爸妈。

育儿是条河,有风起云涌,也有暗礁重重。

摸着石头过河,每一步都为难,但是每一步又都包含喜悦。

父母教育孩子的12个法则_如何教育好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的12个法则_如何教育好孩子

作者|佚名

来源|新父母教育

“十二法则”是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衍生出来的。对熟知少儿身心成长过程的专业教育人员来说,这些只不过是最基本的常识。

在美国,很多普通家长也会通过请教学校老师辅导员或参与儿童组织志愿服务接受培训,而掌握较为专业的教育法则,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去。因此这些法则贯穿于美国从社会、学校、到家庭的少儿教育之中。

这些法则,其实很多与我们中国人的教子之道并不矛盾,只是在具体实施时需要知道如何顺应社会环境。但也有些是中国人缺乏的,需要补课或矫枉过正地改进。

下面逐条分析一下这些法则的应用。

01

归属法则

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为孩子创造一个独立自主的生活环境,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

同时也要告知家长:家长之间有矛盾经常争吵,也是很不正常不健康的环境。破碎家庭、长期分离的家庭更让孩子缺少归属感。

我们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来安慰疏导孩子,不可采取疏于管教或溺爱或过分严厉等极端措施,更不能个人情绪而迁怒于子女。

02

希望法则

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如何让孩子们看到希望,且认为自己确实有希望呢?

无论孩子做的如何,都常夸奖说:“干的好”,“太棒了”之类。这就是采用希望法则来正面激励孩子。

而爱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还非要追究为什么丢了5分。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兴许适得其反,会扼杀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丧气。

03

力量法则

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不要用”激将法“刺激孩子。父母总是比孩子有力量,无论是体力还是生活经验,父母和孩子”斗智斗勇“,原本就是实力悬殊,当然,父母可以和孩子比赛一些他们擅长的具体项目,比如打球等,但不要以输赢为目的。

家长、老师以及与孩子关系密切的成年人,不可采用与孩子赌气、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对心理感情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少儿来说,“激将法”是不合适的。

04

管理法则

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尚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须负起责任来管束。但这种管束应该是充满亲情、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来任意修理摆布。也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命令式,毫不顾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另一方面,未成年孩子把家长视为靠山,合理的管教关怀,会让孩子们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遇到问题危难会求助于家长。如果家长平时对孩子的一切(学业、表现、爱好等)太听之任之,好像是给孩子更多自由,但孩子却会感觉家长对自己“不在乎”而产生疏远。

05

声音法则

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平等地对待孩子,给他们发言权,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说出真实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不爱与家长交流。

对年幼的孩子,哪怕他们讲话词不达意,大人也要耐心地与他们交谈。任何粗暴打断或嘲笑他们讲话的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伤害。

06

榜样法则

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家长检点言行极为重要,孩子的教养、兴趣、爱好等,多半来自生长环境的耳濡目染。母亲对于女孩,父亲对于男孩的影响颇为重要。双亲不全或者亲子分离过久,对孩子的成长显然不利。

07

求同存异法则

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们会有很多不符合常规的幻想。其实这些正是童心的可爱之处,如果大人认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泼冷水,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会让他们因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很多时候,纯真的孩子才有客观的看法,敢于说出真理。童言无忌。要结合“声音法则”,鼓励孩子们敢于表达,正面肯定他们的想法。

凡是与孩子自己有关的事情,例如搬家转学、选课外活动、参加考试比赛等,一定要先与孩子商量解释,哪怕不能完全遵循孩子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觉得家长是征求了他们的看法的。不然的话,家长的好心很可能没有好报。

08

惩罚法则

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单纯的惩罚,尤其体罚,是非常负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从小被暴力处罚的孩子,很多长大之后也会有暴力倾向。因此不提倡使用惩罚法。但不是不可以批评孩子,也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做些处罚。

09

后果法则

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有时候,孩子惹了什么麻烦或想做什么标新立异的事情,连成人都没搞清楚其后果和危害,就对孩子横加指责或阻止,这当然无法服人。

若要教育得孩子心服口服,家长、老师等成年人首先要周密思考每件事的前因后果,然后好好与孩子谈谈,可以从后果的好坏开始,反过来解说该不该这样做,晓之以理,孩子会明白的。

10

结构法则

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教育孩子做到这点并不太难,法制教育融汇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之中,孩子们从小就受到全方位熏陶,心中都有一道道德底线和法制底线,还往往会反过来影响家长。

给孩子灌输一种法律意识,做法有很多。比如说给孩子过14周岁的生日时,可以问孩子,你知道14周岁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吗?让孩子要在这个时候起懂得某些行为不可为,某些行为要事先想到你是否能够承担起责任。

11

二十码法则

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

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

这个“二十码”是个象征,说明美国人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家长不必处处围着孩子转,你觉得是关心照顾他们,孩子们却觉得家长控制得太严。也应允许孩子保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主动权和决定权。

当然,家长还是要在二十码之外注视着并随时准备切入,而不能跑到二百码或二百里之外撒手不管。

12

四W法则

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什么时候回家(when)

有些家长看起来对孩子操心管制很多,却不知道孩子的这些W,这可算不上好家长。只有上面所有各条法则都做得差不多了,孩子才肯对家长说真话,家长也才能了解到这些W。

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问题,父母肯定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我想说的是,有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面对未知和变化,我们需时时反省自己的育儿观,反思什么才是对孩子好的教育。不盲目追求别人家的孩子,不被风吹草动乱心。

父母之道,是赋予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

父母陪伴的五个“坑”——孩子需要这五种高质量陪伴

做“四有”父母:有修养,有原则,有格局,有远见

.......

盘点国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盘点国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这几年,国外育儿专家针对传统的育儿观念和做法做出了很多改革性的改变,事实证明这些育儿方法更加适合,所以这些新的育儿方法越来越受到80、90后的家长追捧。这也让我们很多国内育儿专家开始反思自己的方法是不是正确,也慢慢接收并做出正确的改变,一起看看国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吧!

韩国流行“自然育儿法”

韩国父母开始重视自然育儿法,这种育儿法的重点在于将孩子的生活、教育、游戏等都回归于大自然,最大限度的让孩子们在自然的状态下成长。

(1)从小让孩子单独睡觉

不管孩子多大,韩国习惯让孩子单独睡。这样不但可以增强父母和孩子间的亲近感,还利于健康,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性。

(2)不于约束孩子玩泥巴沙子

不管孩子玩泥土、沙子或玩水,只要他们玩得愉快,就算弄脏了衣服也没关系。医生们也建议,适当的让孩子脏一点,不但对他们情绪有好处,而且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抵抗力。有利于他们与细菌、病毒作斗争,预防各种疾病。

(3)母乳喂养,并用布当尿布

喂母乳在韩国是很自然光荣的事。

用布制作尿布的父母慢慢增多。虽然用布制作尿布与喂母乳会有些麻烦,但是,这样对孩子很有好处。

(4)不随便让孩子吃药

孩子90%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就算不吃药,过段时间也会自然康复。这样还可以防止药物引起的其它不良反应。

有的父母因为孩子吃的少而烦恼,其实孩子需要的量是一定的,大家不能只追求量,而需要多关心质。就算吃得少,只要身体的各种营养价值都有就可以了。

(5)让孩子缓慢成长

家长们需要要等到孩子想学的时候才让他们开始学习,如果发现孩子对一些事很好奇的时候,可以鼓励他去做,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快的成长。

(6)鼓励孩子参加冒险活动

鼓励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冒险活动,可以培养和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与勇敢精神。

(7)在大自然里陶冶情操

只有大自然才是教育孩子最丰富、全面的教科书。大自然可以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让孩子们慢慢学会了分析、比较各种事物,找出不同事物间的关系,从而启蒙他们的智慧。

英国把餐桌当成课堂

孩子在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就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吃东西了。英国父母则认为,这是一种“人格独立”的标志,这个时候应该要鼓励。孩子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大多数是幼儿父母迁形成的,餐桌上对孩子迁就,不但会影响孩子的营养摄入量,还会让孩子养成任性的性格。

学习法国父母育儿

法国没有经常抱宝宝的习惯,在婴儿几个月大时,就会被安置在一个安全的婴儿区,让他们自主的在里面滚、爬、玩耍,当婴儿大一点就可以让他们在地毯上来回爬。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肌肉,还能培养独立的性格。

法国父母对待孩子很平等。就算是小宝宝在吵闹,父母也只是用平等的口气说,你要安静一点。法国父母经常会蹲下来,用平和的语气和孩子聊天,认真的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在从小就被尊重,这样会让他学会尊重别人。

如果不是很正式严肃的场合,法国父母都会带孩子一起参加。这样可以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人,认识不同的事物。

国外儿童教育的四个典范

(1)从小培养责任感

教育典范:在1920年,美国11岁的小男孩在踢足球的时候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里的玻璃,需要赔偿别人12.50美元。男孩子闯了大祸后就主动像家长认错后,但是家长却让小男孩子自己对这个过失负责。小男孩子很为难:“可是我没有钱赔可以人家。”家长说:“我可以先借给你这批钱,但是你需要通过一年时间还我。”所以,小男孩在以后每至周末或假日的时候,就出去辛勤的打工,终于经过了半年多的努力,挣够了12.50美元还给了家长。这个小男孩后来就努力成为美国总统里根。里根在回忆这件事的时候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宝宝没有责任感怎么办?怎样教孩子负责任)

点评:父母需要教育孩子从小就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后果,否则会慢慢淡化孩子的责任感,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恰当应用期望效应

教育典范:爱迪生在小时候曾经被班主任老师当成“笨”学生来看,但是爱迪生的妈妈却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则恰恰说明了这个老师的无能。所以妈妈把爱迪生接回家,按照儿童心理特点来进行教育,并且用各种方法来鼓励爱迪生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爱迪生后来之所以变成了世界的大发明家,这与他妈妈的教育与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是分不开的。

点评:父母的期望需要和子女实际情况相适应,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来教育。父母的期望在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因素。

(3)捕捉成才的敏感区

教育典范:19世纪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很小的时候,父亲让他对着插满秋菊的花瓶,画静物写生。在麦克斯韦的笔下,花瓶却变成了梯形,菊花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叶子却用一些奇怪的三角形来表示。这个时候,父亲细心的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会很敏感,所以始就开始教他一些几何学与代数,培养他在数学上的才能。

点评:如果发现孩子在五六岁时对某一方面表现出很敏感与好奇心。父母需要及时捕捉孩子的“敏感区”,再正确的进行引导,为孩子打开成才的通道。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教育典范:在德国,6-10岁的孩子会主动帮助父母洗碗、扫地或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会参加修剪草坪之类的劳动。而在美国,1岁左右的孩子都可以自己吃饭,很少看到有父母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

点评: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对孩子过于保护。所以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看了那么多国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之后,大家可以对照着进行分析,将好的继续保持,错误的尽快改正,用最好的方式教育孩子成长。家长们可以看看7个给孩子立规矩的建议让孩子终生受益的方法,另外也要关注宝宝个性与好习惯专题。

推荐阅读:

  1. 父母教育孩子的12个法则_如何教育好孩子
  2. 盘点国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3.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4. 幼儿过早玩电脑坏处多多 父母教育工作要做好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能用作临床诊断及用药依据,不可替代医生的诊疗意见。本站不提供用药建议,服用何种药物请严格遵守医嘱

本文链接:https://www.mama51.net/yuer/zaojiao/1698886395620232.html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