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入盆了一般是可以顺产的,但具体能否顺产,也要结合宝宝入盆的情况以及宝宝的大小来进行决定,因为只有正常的头位以及宝宝的大小适中,医生才会建议顺产,另外和孕妇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有很大关系,只有两者都符合指标时,医生才会建议顺产。
宝宝入盆了就意味着可以顺产吗
在宝宝入盆以后可以到医院进行检查,是能够了解到胎位的情况,还能够知道孕妇的健康状况,是能够提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顺产,如果身体指标适合顺产,在平时也可以适当进行活动,对以后生宝宝是有利的。
这样做可以帮助胎宝宝入盆
作为初产妇很多宝妈们一直期待着宝宝能赶紧入盆,只有宝宝入盆了,才会感觉离宝宝的出生进了。可是有的宝宝却很懒,在临近预产期都还没有入盆,让不少宝妈们都着急万分。那要怎么让宝宝入盆?宝宝大概什么时候入盆呢?现在就一起来看看。
宝宝多久开始入盆?
据统计,80—90%的初产妇在孕37-38周会出现入盆迹象,即宝宝的头部顺利进入到准妈妈的骨盆腔中,也就是胎头的双顶径进入到母体盆腔入口的下端,并与骨盆相对称,这种现象被称为“胎儿入盆”。胎位入盆是胎宝宝准备好降临所发出的信号,也是顺产过程中的第一步。
入盆时间有早有晚,有少部分人要待到分娩前才会入盆,而有的人则早在孕33、34周就出现入盆迹象,还有的人直到生产前都不会入盆。对于怀二胎的准妈妈来说,大多要等到分娩前夕才会出现入盆迹象。所以对宝宝入盆的时间也会有不同,孕妈们不必太过着急。
入盆并不代表马上就会分娩,这只是生产的前兆。对于首次怀孕的女性来说,入盆后2-3个礼拜宝宝才会降临,而对于怀二胎的准妈妈来说,入盆后就会直接进入到分娩阶段。入盆只是胎宝宝即将要降临的信号,不是分娩信号,准妈妈应该淡定应对。
宝宝迟迟不入盆怎么办?
虽说宝宝的入盆早晚不同,但是不少宝妈看见差不多时间的宝宝入盆后,宝妈还是很着急的,希望自己的宝宝能赶紧入盆,为接下来的见面做准备,这是宝妈们可以这样做,能让宝宝加快入盆的节奏哦!
1、爬楼梯:爬楼梯这项运动能充分锻炼女性的腿部和臀部肌肉,有利于胎宝宝入盆,加速分娩的进度。注意,在爬楼间感到疲劳一定要及时休息,最好有家人陪伴。有些女性如果医生有交待不可爬楼梯,那么最好别进行这项运动。
2、散步、慢走:散步不仅能锻炼骨盆韧带,让女性顺利分娩,而且还能加快入盆进程。建议准妈妈每天早晚各散步一次,每次半小时左右,也可分3次进行,每次15-20分钟,可以一边散步一边和宝宝谈话,并给自己按摩。建议在公园、小区等环境优雅的区域散步,不要选择车多污染严重的地方。
3、产前体操:孕晚期可以做一些有助于顺产的体操,帮助促使胎头入盆,而可以增加骨盆底肌肉的韧性和弹性,另外还能加快宝宝入盆哦!
Step1:小马步:手扶桌沿,双脚平稳站立,慢慢弯曲膝盖,骨盆下移,两腿膝盖自然分开直到完全曲屈。接着,慢慢站起,用脚力往上蹬,直到双腿及骨盆皆竖立为止,重复数次。
Step2:腰部运动:手扶椅背,缓缓吸气,同时手臂用力,脚尖踮起,腰部挺直,使下腹部紧靠椅背,然后慢慢呼气,手臂放松,脚还原,早晚各做5-6次。
Step3:阴部肌肉运动:仰卧,慢慢收缩阴部肌肉,同时往上收臀部,数到5后慢慢地落下,反复10次。
Step4:划腿运动:手扶椅背,右腿固定,左腿划圈,做毕还原,换腿继续做,早晚各做5-6次。
Step5:骨盆运动:双手双膝着地,吸气弓背,吐气,同时抬头,上半身尽量往上抬,反复10次。
宝宝入盆的症状:
1.尿频
入盆后,庞大的子宫进一步压迫膀胱,膀胱难以正常贮存尿液,便会让准妈妈感到尿意连连,不断想上厕所。准妈妈需要注意的是,若此时发现有尿血、尿痛的现象,要警惕尿路感染。
2.坠痛感
准妈妈会时不时地感到下身有坠痛感,肚皮发紧,私密处有少许疼痛,胎儿好似逐渐往下降。
3.肚子靠下
准妈妈会感到腹部好似有东西猛然间掉下来,肚子靠下。
4.宫高下降
孕9月左右,子宫底处于孕期最高点,而入盆后,子宫底便会回归到孕8月的高度,出现宫高下降的现象。
5.痛经的感觉
准妈妈还会感到一阵阵类似痛经的感觉,其实这是明显的宫缩现象。胎宝宝不断向下,准妈妈的痛感就会愈发明显。需要提醒妈妈们的是,如果宝宝入盆后出现了规律性的痛感,就需要立即去医院,准备生产。
6.腹部形状发生变化
准妈妈的腹部也会出现一些变化,如看起来更像柚子,摸上去硬硬的,胸部也不会碰到肚子了。有意思的是,虽然肚子在变大,但是准妈妈却不会感到很累,甚至会轻松一些。
7.呼吸轻松,胃口变好
当胎宝宝入盆后,胎位下移,子宫对脏器的压迫会明显减轻,尤其是心脏、肺部、胃部等位置较上的器官会逐渐恢复正常功能,准妈妈会感到愈发轻松,呼吸通畅,胃口变好,吃得也多了。
知道宝宝入盆后,宝妈们不用太过着急,入盆并不代表马上就会分娩,这只是生产的前兆。对于首次怀孕的女性来说,入盆后2-3个礼拜宝宝才会降临,而对于怀二胎的准妈妈来说,入盆后就会直接进入到分娩阶段。入盆只是胎宝宝即将要降临的信号,不是分娩信号,准妈妈应该淡定应对。
推荐阅读: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能用作临床诊断及用药依据,不可替代医生的诊疗意见。本站不提供用药建议,服用何种药物请严格遵守医嘱
本文链接:https://www.mama51.net/huaiyun/169860185468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