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睡觉时抽搐

妈妈无忧网

新生儿睡觉时抽搐

  新生儿睡觉时抽搐

  新生儿睡觉时抽搐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大脑功能暂时性紊乱的一种表现,新生儿的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所以四肢活动主要靠皮层下中枢来控制,因而会出现四肢不自主、无目的的抖动。随着大脑皮层发育的逐步成熟,孩子四肢活动的“控制权”也逐步由皮层下中枢转移到大脑皮层,四肢的这种不自主抖动亦逐渐消失。

  有时候新生儿受到外界的刺激,如突然听到声音后,出现全身肌肉的抖动;由睡眠转为清醒时出现的突然惊动,这些都很正常。除了全身或局部肌肉抽动外,更多见的如眼球震颤、双眼凝视、反复眨眼、高声尖叫、面肌颤动、前臂来回摆动等均是抽痉的表现。也有部分新生儿表现为呼吸暂停、面色紫绀。

  这个时候,家长无需过于紧张,只要用手轻轻按住他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就可以使他安静。没有裹包被的新生儿,只要扶住他的双肩或抱在你的怀中,也可以使他安静下来。

  不过如果宝宝睡觉抽搐过于频繁,这可能是因为宝宝缺钙或者脑损伤引起的,家长需要引起注意,及时给宝宝补钙或去医院。

  新生儿睡觉时抽搐症状

  新生儿睡觉时抽搐一般会出现以下症状:

  1、全身强直性抽搐:全身肌肉强直,一阵阵抽动,呈角弓反张(头后仰,全身向后弯呈弓形),双眼上翻或凝视,神志不清。

  2、局限性抽搐:仅局部肌肉抽动,如仅一侧肢体抽动,或面肌抽动,或手指、脚趾抽动,或眼球转动,眼球震颤、眨眼动作、凝视等。大多神志不清。以上抽风的时尚可为几秒钟或数分钟,严重者达数分钟或反复发作,抽风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者称惊厥的持续状态。

  3、高热惊厥:主要见于6个月到4岁小儿在高热时发生抽搐。高热惊厥发作为时短暂,抽后神志恢复快,多发生在发热的早期,在一次患病发热中,常只发作一次抽风,可以排除脑内疾病及其它严重病疾,且热退后一周作脑电图正常。

  新生儿睡觉时抽搐怎么办

  孩子在家中睡觉突然出现抽搐的现象,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如此才能帮助小孩。

  1、应先将孩子侧躺,挪除周围尖锐危险物品,以免发作时撞到。

  2、松开衣物,头抬高,使呼吸道畅通。

  3、测量体温,若发烧,立即使用肛门塞剂退烧。

  4、若口腔中有异物容易取出者,可在侧躺后清出。

  5、请仔细观察小孩抽搐时眼睛、脸、四肢的变化如双侧或仅是单侧抽搐,也需注意抽搐时间的长短。

  6、在抽搐时或抽搐后不要马上给小孩喝东西以免呛到。

  7、若是第一次抽搐、抽搐超过十分钟或连续抽搐、神智无法恢复时,应紧急送医。

  新生儿睡觉时抽搐治疗方式

  如欲妥善治疗就要先找出孩子抽搐的原因。对于第一次发烧合并抽搐的孩童,医师会详细询问家长孩子抽搐时间的长短、抽搐表现及家族史,需搭配详细看诊及血液检查,必要时会安排脑脊髓液检查或脑部断层扫瞄,以便排除脑膜炎、电解质不平衡、代谢性疾病,或其他原因的可能。第一次发烧合并抽搐的孩童,通常需打点滴留院观察6-8小时,因为有可能短时间再发作。若急性发作,会以静脉注射或直肠塞剂方式给予抗癫痫药物来停止抽搐,严重重复抽搐者需安排住院治疗。热性痉挛的病患会于第一次发作后了至10天安排脑波检查。

新生儿睡觉翻白眼

新生儿睡觉翻白眼

  新生儿睡觉翻白眼的原因

  其实新生儿睡觉翻白眼这种现象是正常的,爸妈不用过分担心。拿大人来说,因为我们都喜欢关灯睡觉,睡觉的时候,屋子里就是一片漆黑,没有光,眼睛对于是否完全闭眼就处在一种模糊状态,所以人的眼睛有可能就处在没有完全闭合的状态之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睡觉翻白眼的情况了。所以翻白眼对于宝宝来说也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一般来说有以下两个原因:

  1、宝宝只是累了:对于宝宝来说,当他们觉得累了的时候,想睡觉了,但眼睛还没有合上,眼睛半眯,于是眼珠就自动的往上移,出现翻白眼的情况,用一种似睡非睡的状态来达到睡眠的目的。

  2、宝宝处在浅睡眠状态中:宝宝基本都是在浅睡时翻白眼,只是翻白眼和抖动,面部其他部位没有什么异常,一般情况下是正常的,爸妈们不需太过担心,等宝宝大一点这种情况自然就好了。

  新生儿睡觉翻白眼怎么办

  新生儿睡觉翻白眼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行为,爸妈不用紧张,等到宝宝长大了,翻白眼的情况就会有所改善。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小动作还会越来越多。但如果翻白眼出现的非常频繁,建议爸妈还是带着宝宝去医院检查一下比较好。

  另外,需要提醒爸妈的是,新生宝宝和普通人不一样,他的发育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宝宝会出现很多和普通人不一样的情况,比如:睡觉的时候微笑,腿叉开,手张开等,都是正常现象;如果宝宝这个时候受到温度或其他的严重影响,会出现呕吐、喷嚏、眨眼等全身反应,爸妈要注意及时排查。但是,如果宝宝没有受到很多刺激,没有影响也不是好事情,让宝宝适当地受一点外界的刺激,能促进他的感官功能发展。

  所以爸妈要多观察宝宝的的反应,如果出现不正常反应要及时请教有经验的人或者医生,不要给宝宝留下什么遗憾。

新生儿睡觉打嗝

新生儿睡觉打嗝

  新生儿睡觉打嗝的原因

  打嗝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的症状。不停地打嗝是因膈肌痉挛,横膈膜连续收缩所致。膈肌运动是受植物神经控制的,孩子出生后一两个月,由于调节横膈膜的植物神经发育尚未完善,当孩子受到轻微刺激,如:吸人冷空气,吸奶太快时,膈肌会突然收缩,引起快速吸气,同时发出“嗝嗝”声。

  最常见的引起新生儿睡觉打嗝的原因

  1、护理不当:导致小宝宝外感风寒,寒热之气逆而不顺,俗话说是“喝了冷风”而诱发打嗝;

  2、哺乳不当:如果小宝宝乳食不节制,或吃了生冷奶水或过服寒凉药物则气滞不行,脾胃功能减弱、气机升降失常而使胃气上逆动膈而诱发打嗝;

  3、吃得过快或惊哭后吃奶:在这种不恰当的时机哺乳会造成小宝宝哽噎而诱发打嗝。

  只要宝宝在喝奶时吸进空气,一般的宝宝都会打嗝,但有些宝宝好像更容易打嗝,这是宝宝个人体质问题,跟肠胃吸收能力有关。

  宝睡觉宝打嗝会让爸爸妈妈很苦恼,但对宝宝来说却没多大关系。除非打嗝影响了宝宝的日常活动,否则没有必要带他去医院。

  有胃食管反流的宝宝可能更会经常打嗝。如果你的宝宝总打嗝,特别是如果他吐奶很多、咳嗽或者看起来很烦躁的话,建议你在带他去体检的时候,向医生咨询一下。

  新生儿睡觉打嗝怎么办

  新生儿睡觉的时候打嗝是膈肌痉挛引起的。一般是正常的,不用药物来治疗,可以给宝宝口服胰酶散帮助消化就可以。

  如果由于乳食停滞不化或不思乳食,打嗝时可闻到不消化的酸腐异味,可用消食导滞的方法,如胸腹部的轻柔按摩以引气下行或饮服山楂水通气通便(山楂味酸,消食健胃,增加消化酶的分泌),食消气顺,则打嗝自然停止。

  宝宝若无其他疾病而突然打嗝,一般无需处理,通常打一会儿就可自行停止,除非发作时间较长,连续5-10分钟。宝宝打嗝时一般这样做:如果宝宝因吃奶后腹部胀气、放下平躺时会打嗝,这是因为奶瓶开口小,婴儿在吸奶的时候,因用力吸而吞入太多的空气,造成了胀气。

  因此爸妈可以在宝宝喝完奶之后,多抱一会儿,轻轻拍宝宝背部,或是轻柔按摩腹部来帮助排气,以预防宝宝打嗝及溢奶。试着少量多餐的喂食法,或喂食后抱起宝宝拍背以加强排气。喂一点温开水或以有趣的活动来转移婴儿的注意力,也可以改善宝宝打嗝症状。不过如果宝宝频繁地打嗝,同时伴有食欲变差、体重减轻或频繁呕吐,就应该带宝宝到医院做详细检。

  新生儿睡觉打嗝该如何护理

  可以先给新生宝宝拍背,不行就喂点热水,再不行就弹脚底(是要使劲弹一下,宝宝哇的哭一声就不打嗝了),吐奶的话喂奶的时候要倾斜的喂,喂好等五分钟在把宝宝放下。

  或者将新生宝宝抱起,用一只手的食指尖在婴儿的嘴边或耳边轻轻地挠痒,一直到婴儿发出哭声,打嗝即会自然消失。因为嘴边的神经比较敏感,挠痒可以使神经入松,打嗝也就消失了。不要在新生宝宝过度饥饿或哭得很凶时喂奶,也是避免宝宝打嗝的措施之一。妈咪也可试试给小宝贝听音乐的方法,或在小宝贝打嗝时不住地用玩具逗引,以转移注意力而止住打嗝。

  若新生儿睡觉打嗝发作时间较长或发作频繁,亦可在开水中泡少量桔皮(桔皮有疏畅气机、化胃浊、理脾气的作用),待水温适宜时饮用,寒凉适宜则嗝自止。新生儿在打嗝时可用玩具引逗或放送轻柔的音乐以转移其情致,减少打嗝的频率。

  新生儿打嗝多为良性自限性打嗝,没有成人那种难受感,“打嗝”一会儿就会好的。当然对新生儿打嗝也应该以预防为主,这样新手爸妈更安心,不至于宝宝一打嗝就手忙脚乱的。

  如何预防新生儿睡觉打嗝

  正确的喂养姿势和方式,不但能让新生儿减少打嗝的现象,还能让新生儿吃得更香吸收得更好,新生儿也更容易健康成长快高长大。吃得好、睡得好才是王道。妈妈要注意这些:

  1、喂奶姿势要正确,进食时要避免太急、太快、过冷、过烫。如果坐着授乳,一定要位置舒服,必要时用软垫或枕头支持双臂和背部。还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个小板凳,脚踩在小凳子上可以抬高大腿让新生儿的头部更靠近妈咪的乳房。

  2、如果是“胃食道逆流”造成的打嗝及溢奶,可在喂奶后让新生儿直立靠在妈妈的肩上排气,半小时内勿让其平躺,4个月大后可添加米粉或麦粉以增加奶的黏稠度防止打嗝。

  3、平时喂食新生儿要在安静的状态与环境下,千万不可在新生儿过度饥饿及哭得很凶的时候喂奶,不然新生儿会吃得太快从而吸入太多空气,引起打嗝。

  4、让新生儿在喝奶的中间休息一下,让新生儿直立站在妈妈腿上,轻轻地拍他的背排气,打完了饱嗝可避免连续打嗝。

  5、如果新生儿打嗝是因为对牛奶蛋白过敏,可依医师指示使用特殊配方奶粉。

推荐阅读:

  1. 新生儿睡觉翻白眼
  2. 新生儿睡觉打嗝
  3. 新生儿睡姿
  4. 新生儿睡觉醒来时打嗝是什么原因
  5. 新生儿睡觉打嗝是怎么回事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能用作临床诊断及用药依据,不可替代医生的诊疗意见。本站不提供用药建议,服用何种药物请严格遵守医嘱

本文链接:https://www.mama51.net/huaiyun/16995648821171527.html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