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究竟代表的是什么意思?许多俗语,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常常改变其原意。这句话就是一个例子,现在的解释是:如果这件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是不能容忍的呢?意思是绝对不能容忍。通常是描述人们对不能容忍的事的愤怒和激动。但是实际上,这个句子的原意并非如此,来自于《论语.八你第三》,原文如下:
子曰谓季氏:八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在孔子时代,季氏是鲁国的三个权臣,这三个是孟孙、仲孙、季孙,国君都无计可施,国家政权控制在他们手中,鲁国的国君非常可怜。
有一天,季氏这个权臣很高兴,就在家里开家庭舞会,按照规则他们只能欣赏四人一排的舞蹈,但是他居然摆出了八人一排的舞蹈,这完全是天子才有资格欣赏的,这说明他们已经不再把国君放在眼里了。有些人对孔子说:是可忍的,孰不是可忍的。
后来的许多人都是这样解释的,好像孔子听了这件事,很生气,轮拳,敲桌子,厉声喝道:季氏做了这样的事我们都能忍受,那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假如真有这样的解释,那就违背了前面《学而》所说的夫子温良恭俭让之中的温,那孔子的修养就有问题了。
因此,孔子并非这个意思,孔子是说,这要注意,季家的雄心壮志不小,像这样不敬天子的事,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他们不忍心做呢?叛逆,叛逆,他们迟早会做的。通过这件事,孔子断定季氏可以做任何事,将来可以谋反。因此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并非孔子在那儿发脾气骂人。
是可忍孰不可忍啥意思,什么可以忍什么不可以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啥意思?其实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如果要达到什么都能忍受的话,只需要忍耐这一点。这个习语出自孔子的一句话:“八法舞于庭,可忍也,不可忍也!”
故事发生在鲁悼公时期,当时公室弱小不堪,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桓控制鲁国政权,权势滔天,尤其是季孙氏位高权重,季平子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甚至自比天子。就举其中一例吧,当时宫廷的舞乐队配置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鲁昭公应用六佾,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
孔子一听,就怒气冲冲地说:“八言舞于庭,严重违反了君臣之礼,若这件事都忍了,那以后就没有什么可忍的了。”言之有理,就是对微不足道的微不足道,若对此置之不理,日后季平子也必将谋反。
但结果是鲁昭公忍住了,终于完全丧失主权,做了傀儡皇帝。忍耐中爆发,就在忍耐中消亡。记不记得2004年马加爵因为无法忍受同窗的嘲讽而杀人?男人的忍耐也有限度,过了边界后,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谁是谁,谁是谁,谁不能忍受。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没有谁能忍,“是可忍”是底线。在理论上,最无法忍受的就是忍耐,之后必然是无坚不摧的。而且每个人都有一个底线,是不能碰的。纵使名言“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方不能为人”也只是因为英雄的忍耐能力比常人强了一点而已。
自然,我们能力不强,几乎不可能一下子做到让别人忍无可忍,但要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类忍耐是有一定限度的,俗话说再一再二不可再三再四,交往中不可触碰别人的底线。每次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是在别人的心里都会有累积,如果一把烟肆无忌惮地往下掉,说不定哪一天人家也不忍心。一场悲剧的根源也许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这种事情绝不是发生一次,而是无数次累积之后的变质。所以对于是可忍孰不可忍啥意思?你现在明白了吗?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解释,原来是这样理解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解释?孔子曾经在谈到鲁国的贵族季氏时,说过这句耳熟能详的名句——是可忍还是孰不可忍?直到现在,许多人还会用这句话来表达愤慨和不满,这已经达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那么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是个人愤怒的表现还是另有指出的,要结合原文的推敲做出结论,忽略原文内容单独抽出某句话进行分析,必然会导致望文生义。
《孔子谓季氏》中的《季氏》,是鲁国的《季孙氏》,当时是一个权贵家族,这里指的是一个特定的人。据《左传》昭公25年的记载,孔子所指的季氏就是当时鲁国的正卿季平子。在鲁国历史上,季平子是一位非常有地位的权臣,先后辅助了鲁昭公、鲁定公两代鲁侯,由于军政大权在握,曾一度专鲁国之政达十年。《八书(yi)舞」之「书」指行列,周代奏乐舞一书为八人,八书为六十四人。根据周礼的规定,只有天子的乐舞可以使用八书;诸侯,用六书,由四十八人演奏的乐舞;卿,医生,用四书;士,用二书。
季平子是鲁国的正卿,根据季氏的官阶,只能使用四君舞,但他擅自使用了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八君舞,这是一种严重的越轨行为。作为一个国家的卿医生,季平子按照说理率先遵守礼制的规定,严格遵守社会的基本制度,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但他的特权意识却根深蒂固,知礼而犯礼,公然地挑战践踏礼乐规则,难道这不是一种混乱吗?孔子的可忍,孰不可忍,正是针对这件事而发表的。
「是可忍还是孰不可忍?」历来多解释为:这样的事情如果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这样的解释就是,孔子对季氏「八书舞于庭」的侵略行为已经忍无可忍。由于忍无可忍,按照孔子当仁不让的态度,肯定不会再忍了,可孔子并没有叫板季氏的资本,拿什么不再忍呢?永远不要说满腹不平就是忍无可忍,这是说不通的。一直以来,叫板都需要一些勇气,但只有勇气还不行,更重要的是实力,没有实力的叫板就是白送,没有实力的愤怒也没有意义。由于毫无意义,也有可能是白送找死,当季氏在他家宽阔的院子里命人八翩起舞时,孔子大概不会叫嚷着不能忍,这不是智者的声音。
为了全面理解这句话,让我们参考这篇全文来看看:孔子谓季氏,八书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就是说,是是指季氏,而非孔子自谓,是可忍之是是指八书舞于庭之事;忍最初的字义只有忍和忍两个义项,将忍理解为忍是后来出现的引申义,本章的忍被视为忍。这个句子实际上是这样说的:如果这种‘八书舞于庭’的事情都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忍心去做呢?也就是说,季平子这个人太狠心了,已经什么也做不了了。孔子的言外之意是,季平子有可能发动政变,武力夺权。
这件事的演变也正如孔子所料,后来季平子与鲁国的另外两个贵族孟孙氏、叔孙氏一起攻击了鲁昭公的军队,鲁昭公因兵少将少,兵败后逃到齐国,随后又辗转流落晋国,这样一去年,再也没能踏上鲁国的半步,最终老于晋国的乾侯。把鲁昭公赶走,季平子从此摄取君位,此时的季平子俨然是鲁国君主,只差一个君主的称号。
孔子在八书舞于庭的时候就已经看出季平子有篡位的野心,所以评价他是可忍的,孰不可忍?一个人狠心到一定程度,还有什么不能做的?下一步要做什么,只要看他现在的表现,大致就能看出端倪,这种以小看大、知微见著的预见能力与经验经验无关,更多的是源于一种清晰的思维。与思考相比,经验经验、专业知识都不算什么,一个人能走多远最终取决于他的思考而非其他,思考才是人生至上的宝贝。所以对于,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解释?你现在理解了吗?
推荐阅读: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能用作临床诊断及用药依据,不可替代医生的诊疗意见。本站不提供用药建议,服用何种药物请严格遵守医嘱
本文链接:https://www.mama51.net/shenghuo/qinggan/16993748401057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