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非常关心宝宝成长中的各项指标,比如说身高、视力等。但是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经常被忽视的指标——听力。
不同阶段宝宝的听力发育情况有所不同,但因为经常被忽略,所以家长不太会注意到宝宝听力的变化,也导致了许多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做了会影响宝宝听力的错事。到底父母们做错了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不同年龄段宝宝听力发育情况
新生儿:在其耳边呼喊或发出其他响动,会引起婴儿睁眼、闭眼、惊吓、呼吸加快或减慢等一系列应激反应。
1-3个月:宝宝听到妈妈的声音会笑,听到有声音会将头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
4-7个月: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听到声音时会发出声音来回应,会用声音来表达快乐和不高兴。
8-12个月:对讲话的注意力提高,对简单的语言命令有反应,能够随着音乐摆手。
1岁半:宝宝能寻找隔壁房间的声音,会简单表达自己的需要。
2-3岁:宝宝基本都能听懂大人说的话,让做什么也能够照办,能够唱儿歌,叙述简单的事情。
4-5岁:宝宝可以分辨并描述不同的声音,儿科医生可以采用不用频率的音调为孩子进行听力筛查。
5种行为易损伤宝宝的听力
·给宝宝穿叫叫鞋
很多小孩子都穿过那种会“唧唧”叫的鞋子,穿这样的鞋子走去哪里,妈妈都能听到,而且宝宝也会很高兴。但“叫叫鞋”质量参差不齐,分贝过高、过于刺耳的声音会损害宝宝的听力。建议妈妈少给宝宝穿“叫叫鞋”。
·给宝宝玩发声玩具
很多发声玩具的音量很大,大人听着都会觉得是噪音。宝宝在近距离玩耍,虽然他会对声音感到好奇,但时间久了也容易对听力造成损伤。所以,妈妈给宝宝买发声玩具要选择能够调节音量,且音质较好的玩具。
·带宝宝去KTV、电影院
有些妈妈喜欢唱K或看电影,便带着宝宝一起去KTV或电影院度过亲子时光。高分贝音响会损害小孩子的听力,建议妈妈们少带宝宝去吵杂的娱乐场所。
·给宝宝戴耳机
加拿大儿科专家提示,千万不要给9岁以下的孩子,特别是婴幼儿戴耳机听立体声音乐。
这是因为,婴幼儿的听觉器官正处在发育阶段,器官组织还非常脆弱,若给婴幼儿带上立体声耳机听音乐,声压直接传递到很薄的鼓膜上刺激听觉器官,使之异常兴奋,长期使用容易造成听觉疲劳,损害听觉器官。所以妈妈别再给宝宝戴耳机听音乐了,平时播放音乐给宝宝听也尽量将音量调小吧!
·频繁给宝宝掏耳朵
有些父母有掏耳朵的习惯,看到宝宝耳朵有分泌物便积极帮宝宝掏耳朵。频繁给宝宝掏耳朵,稍有不慎可能造成宝宝耳道深处的鼓膜受损,影响宝宝的听力。正常情况下,耳垢是会自行脱落,平时只要用湿毛巾擦拭外耳即可,不可频繁给宝宝掏耳朵。
听力对人的重要性,父母都知道。而父母要做的是停止损伤宝宝听力的行为,为宝宝的听力做好防护。(参考网站:太平洋亲子网)
多动症的孩子往往会有哪些症状表现,这5种行为非常常见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三岁看老。也就是说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能够对其将来进行预测,当然这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很多孩子之所以会出现不听话的情况,并不是他们的天性,而是因为多动症导致的。那么多动症的孩子往往会有哪些症状表现呢?以下这5种行为非常常见。
第一,冲动
多动症的孩子做事比较冲动。他们经常不考虑后果,不分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经常干扰别人的活动,上课非常喜欢回答老师的话。
第二,性格不好
多动症的孩子往往任性、固执、冲动,缺乏自我约束。他们与人相处有一定的困难,性格孤僻,喜欢与人吵架。
第三,活动过度
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可能在童年早期患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活动过度。这种表现和其他孩子相比,差别很大。无论在什么场合,他们总是处于不断活动的状态。他们走得快,爱跑,有时甚至会漫无目的地闲逛。
第四,注意力不集中
许多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即使能集中注意力,持续时间也很短,明显不如同龄孩子。比如在课堂上,他们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什么,所以他们很容易分心,经常走来走去或者和同桌玩。
第五,学习困难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虽然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孩子还是有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的。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怎么办
首先,在婴幼儿期间,多动症一般表现为兴奋、睡眠困难、不愿进食等,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会出现四肢不协调,注意力分散,神经敏感,容易受刺激,自控能力也很差。当家长发现孩子有多动症的迹象时,最好及时带孩子去检查。
其次,一旦确定是多动症,要根据医生的指导合理正确的使用药物。注意多动症儿童的情绪波动。前一秒他们还在微笑,下一秒他们可能会暴跳如雷。他们经常在课堂上做些小动作来打扰同学,喜欢到处乱跑。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要做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事情。
另外,家长配合医生治疗时,最好将情况告知学校。双方可以联合起来帮助孩子,可以给孩子更全面的正面教育。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举动也受到鼓励和启发。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更不要打骂。
出现多动症的孩子通常在很多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异常情况出现,而很多家长都能够比较早的发现这种情况,如果家长怀疑孩子存在有多动症,那么一定要尽快带孩子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研究表明:爸爸的这5种行为,对孩子成长影响深远
前几天,先生与妹妹之间发生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
吃过晚饭,妹妹要看动画片。开始之前,爸爸与她约定只能看3集,妹妹也欣赏答应。但是看到第三集,妹妹突然改变主意问爸爸:“我能不能再看一集?”。
爸爸扭头看了一下说道:“开始之前我们约定好了只看3集,应该遵守约定对吗?”
“但是我还想看一集”,妹妹认真地说道。
“好,那你给我一个可以同意的理由”。
“动画片每一集太短了”。
听了妹妹的话,爸爸停顿一下说道:“确实是个好理由”。便同意了妹妹的提议,多加了一集。
事后我问他为什么没有遵守约定?爸爸认为一集动画片只有5分钟,妹妹的提议很合理。
其实,他在让妹妹给理由的时候,是引导女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哥哥和妹妹都是那种很愿意表达自己的人,这点很大一部分源于爸爸的引导。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爸爸的出现是一种共同的存在,对培育孩子有一种格外的力气”。
的确如此,在孩子成长、教育方面,爸爸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力。研究表明,孩子不好行为的形成80%来源与爸爸,尤其是以下5种行为,影响力最大。
行为一:时常允诺却很少兑现
你是那种经常对孩子允诺却时常兑现不了的爸爸吗?我不知道大部分的男性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记得一位心理老师说过:爸爸对孩子来说更具威信,除了威严,还要具备可信度。自古都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名言警句,因此无论从男性自身还是他人的印象中,爸爸应该是许诺就该兑现的人。
然而,生活中却很多人都食言于孩子。一方面觉得对孩子小没关系;另一方面也觉得没有必要。但父母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孩子虽然小,爸爸对他的影响却非常大。
当爸爸许诺没有实现的时候,一方面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降低,甚至也会降低对他人的信任;另一方面有爸爸的“榜样”影响,孩子未来也会习惯失信于人。
行为二:做事拖拉犹豫不决
做事拖拉又喜欢犹豫不决的爸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格局小。他们凡事只顾眼前的利益,不会长远去考虑。打个比方,去茶市场买菜,这样的人会为几毛钱与摊贩拉锯磨蹭。这种行为并不是会过日子,而是一种小格局的表现。
爸爸的这种性格孩子看在眼里,也会不停的学习,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变成小格局的人。没有格局的孩子,未来也只会得过且过,难有大出息。
行为三:脾气暴躁时常发火
爸爸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他们在思想上比妈妈更加广泛,遇到事情也会更加冷静。但是总有一部分例外,他们遇到任何一点的小事都喜欢发脾气,表现出特别暴躁的一面。这样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不利影响。
1、孩子没有安全感
中国的文字中经常用“爸爸像一座大山”来比喻爸爸给孩子带来的安全感。但是脾气暴躁的爸爸却没有办法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孩子会胆战心惊,时刻提防自己的举动是否会惹恼爸爸。
2、孩子容易性格极端
我看过这样一句话:“在一个令人绝望的家庭里,孱弱的孩子会被家庭毁灭或同化,彪悍的孩子会远离它!”
爸爸脾气暴躁,孩子极其容易形成两种极端的性格,一种表现是性格懦弱,另一种表现是性格暴躁。
Tips:只要爸爸的暴脾气影响到孩子,就是教育的缺失,而且还会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行为四:沉溺游戏对娃少陪伴
表哥工作很忙,在忙碌之余最大的消遣就是玩手机游戏。回家往沙发一倒,常常在1个小时起步。渐渐地沙发从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侄子深受表哥的影响,也开始躺在沙发玩手机。结果年仅7岁,侄子就出现很多不好的习惯。
我发现很多爸爸都有一个特点,总认为自己很忙,觉得回家的时间就是要以休息为主,几乎考虑不到孩子的需求。
其实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爸爸对孩子的影响力不止是智力,还包括体格、情感、性格、品德等很多方面。
爸爸沉迷于玩手机游戏,不仅对孩子的陪伴时间减少,还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最大影响就是同样爱玩游戏!
行为五:有问题指责“孩子妈”
比“丧偶式”教育更可怕的是爸爸平时对孩子不管不问,一遇到问题就会对妈妈进行指责,这种的做法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
这样的做法,不仅会引发妻子的埋怨、怒火,对孩子没有起到积极地教育引导作用,还会变成家庭不稳定的因素。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曾经说:“父亲说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
可见父亲的种种行为对于孩子的影响力。爸爸不仅需要参与孩子的成长教育,还要与妻子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为孩子的成长营造更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
小编寄语:
有研究显示,爸爸参与度达到40%以上的家庭,孩子的认知能力数据,要高于爸爸经常缺席的家庭。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不仅身高体重等方面发育较缓,而且存在焦虑自尊心低下、自控能力弱等情感障碍,因此为了孩子的成长,请爸爸谨慎做以上的5种行为。
爸爸在家庭中的缺位,在孩子成长中的缺位,都会影响到未来孩子的幸福感。也许无法做到全程的陪伴,但起码做到有效陪伴。
推荐阅读: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能用作临床诊断及用药依据,不可替代医生的诊疗意见。本站不提供用药建议,服用何种药物请严格遵守医嘱
本文链接:https://www.mama51.net/yuer/baike/1698654626256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