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大家现在都不太陌生,这些已经是常见的心理问题了,而且近年来通过一些新闻和各种报道也能看出焦虑症、抑郁症的患病率在逐年升高,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患病率也是逐年上升了,甚至,还时不时有一些自杀自伤的情况发生。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是7.4%。这个比例也是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9月18日,少年儿童抑郁症防治会议在成都举行,呼吁大家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并且建议大家关注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家庭预防、父母教育、专业干预。
哪些性格的孩子可能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抑郁症现在已经被戏称为心灵上的小感冒,一说起感冒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感冒是每个人都会得的,同理,每个人都可能会抑郁,但是能不能发展到抑郁症的程度?还得看自我的调节的能力。
所以,不管哪种性格的孩子,我们都需要去关注,关注孩子自我情绪的调整。比如说有的孩子看起来大大咧咧,嘻嘻哈哈,但是很多这样的孩子到了青春期抑郁症爆发很厉害,有的甚至甚至会出现自伤自残、反复自杀的冲动。
别看表面上嘻嘻哈哈的,内心可能很敏感很脆弱
很多外表活泼的孩子,其自我的调控能力并不见得是像你想象的高,因为表面上嘻嘻哈哈的孩子,家长会认为他抗压能力挺强,可能他心里的脆弱的地方就不容易被接受,或者是不容易被发现。
尤其是女孩儿,小时候是大大咧咧的性格,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比如说繁重的课业、父母经常吵架、家庭不和睦等情况下,就可能会爆发出抑郁症。
为什么用爆发来形容部分孩子的抑郁情况?
因为家长一开始不认为孩子是抑郁了,一直当正常孩子,但是等到爆发的时候就很严重了,临床上很常见这种爆发的抑郁情况,孩子不得不住院,需要在医院里严密观察,否则会有危险的行为。
所以家长要注意了:表面上嘻嘻哈哈、看起来很乐观的孩子,他在情绪调控能力不好、外界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也会患抑郁症,家长对这类孩子要引起重视。
原来听话的孩子怎么到了青春期像是变了一个人?
另外一类孩子,就是另外一个极端了,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是家长心目当中的就是乖乖女,或者是乖乖男,很听话,看起来也挺上进,但是,这类孩子的抑郁情绪可能在青春期的时候会触发出来,突然的狂躁、暴躁,甚至跟父母动手打架。
回顾这样的孩子的成长经历,家长就感觉很痛心,为什么孩子以前小的时候挺乖挺听话,但是到了青春期像换了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尊重了,感觉很困惑也很痛心。
需要注意,面对此类孩子,我们家长不适合用一些道德的标准来评判孩子,而更多的是要思考孩子是不是生病了,可能是抑郁情绪严重,家长没发现,要从疾病的角度去考虑。
家长千万不能去逃避这些问题,有的家长会说,不想给孩子用药,也不想带孩子去医院,觉得去了医院孩子的状态会状况会更糟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如果孩子主动跟家长说,我心情不好,我想去医院,建议家长一定要认真严肃对待孩子的这种表达,孩子这时候肯定是心理状态很难受了,才跟家长去说。
每一种性格的孩子,都需要家长去关注情绪的健康。一个让人痛心的数据是:有30%-50%的学前儿童有明显的消极情绪。我们都觉得学龄前的儿童应该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但实际上并不是,所以不管是小孩子,还是青春期的孩子,家长都要多一些对孩子情绪上的关注,不能只关注孩子吃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孩子精神方面的情况、情绪方面的情况同样值得关注。
提问环节
家长提问
我家孩子13岁,是男孩儿,断断续续去学校,在学校不好好听课,不写作业,去年四月份辍学了,确诊为中度焦虑和抑郁,想让孩子去进行咨询,但孩子不愿意去,不知道该怎么办?
海英博士回答
青春期的孩子对心理机构有一些误解,有的孩子会以为机构是爸爸妈妈请来教训他的,是让他回去上学的。
建议家长可以跟试着跟孩子去聊一聊,是不是孩子有什么心里话不愿意跟父母讲,可以劝导一下,具体该怎么劝可以跟慧心源家庭咨询老师商量商量。
此外,孩子不愿意接受帮助干预,这种情况下最需要去做的就是改善一下亲子关系,如果亲子关系能够再缓和一点、再好一点,也许孩子心情放松了,他愿意过来,也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了。亲子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长提问
女儿今年高一了,最近刚开学,说自己没有朋友,上课状态不好,听不进去,有时候会自己偷偷哭泣,孩子自己没有爱好,和同学聊天也谈不来,有些焦虑。
海英博士回答
孩子高中了,也能够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困难,是一个家长了解孩子的一个机会。从孩子的情况来看,情绪还是比较焦虑的,在人际关系当中有很多的担心,然后可能在人际交往的时候也很自卑,尤其是当别人说的话题自己听不懂的时候,很焦虑,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
感觉自己融入不到集体、没有朋友、很孤独也是孩子严重焦虑、抑郁倾向的一个表现。可以先去医院做诊断,判断下孩子的情况是否需要配合药物,另外一方面通过心理辅导、情商训练做情绪疏导,让孩子情绪放松一点。
此外,孩子的自信心、自我评价可能还比较低,还需要让孩子更自信一点,如果孩子能够接纳自己跟别人不一样,那他也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心理负担了。
青春期孩子长高应该要多补充些什么?这4点是家长需要注意的
很多家长都知道,人类有两个生长发育的黄金期。一个是童年,一个是青春期。青春期是孩子长高的最佳时期,过了青春期就很难再长高了。影响人体身高的因素有很多。相关专家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占33%,营养因素占31%,环境因素占16%,可见饮食补充营养的作用举足轻重。那么青春期孩子长高应该要多补充些什么?这4点是家长需要注意的。
青春期孩子长高应多补充什么
1.合理的饮食
合理的饮食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在青春期,人体需要大量的营养热量才能跟上生长的需求。在营养学上,人类的饮食是一个小金字塔,每一种元素都不可或缺。要做到荤素搭配,饮食均衡,才能真正保证身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满足身体成长的需要。注意荤素搭配,合理规划膳食,避免挑食/厌食。
2、补充足够的钙
补充足够的钙是长高的首要条件。青春期,想要孩子长高,除了合理的饮食外,适当补充钙质食物也是很有必要的。青春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骨头汤和牛奶。这些富含钙的食物促进钙的补充吸收,促进身体的生长。补充足够的钙,促进钙的吸收,为生长提供足够的基础。
3.吃坚果
杏仁、核桃、开心果、瓜子、芝麻等坚果都含有亚麻酸、亚油酸、不饱和脂肪酸等微量元素,对青春期孩子的成长有帮助。每天吃坚果有助于青春期孩子的成长。每天烹饪食物时,选择花生油、大豆油、橄榄油等。还能有效促进青春期儿童对微量元素的吸收,促进其生长发育,吃坚果能有效吸收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促进其生长发育。
4.补充矿物质
矿物元素有助于骨骼坚韧。人体骨骼中99%的元素是钙、磷、镁等最基本的矿物元素。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在补充足够的钙和营养的同时,适当补充矿物质是必要的条件。在生活中,可以通过补充动物内脏、鱼类等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来摄取这些矿物质,有助于骨骼正常,使骨骼更加强壮。基础矿物质元素的摄入有助于骨骼的强化,为生长和身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吃一些健康的食物,运动对长高也很重要,因为可以尽可能的消耗多余的能量,因为体内储存的能量会转化为脂肪,运动可以消耗体内积累的脂肪,可以多做跳跃运动,比如跳绳,打篮球等。这些练习都有助于长高。孩子也要多吃粗粮,不要太精细的食物,不要让孩子有挑食的坏习惯,每天做一些适当的运动也是青春期长高的方法之一。
青春期孩子叛逆期应该怎么办 父母如何陪孩子度过青春叛逆期
一、青春叛逆期,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阶段,不必如临大敌
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特点。
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青春期为13-19岁。 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青春期的进入和结束年龄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约可相差2~5岁。
孩子从无忧无虑的童年期发展到青春期,他们的身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生理:大脑发育过程中产生冲突,孩子无法自控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大脑会发生一轮类似于婴幼儿时期的关键发育。此时,驱动情绪产生的大脑边缘系统在快速发育。
负责提供合理判断、冲动控制的前额叶皮层神经网络,发育却极不完善。因此小时候家里的乖宝宝也会对家长爱搭不理,甚至会出言不逊。
其实,正是这阶段两种生理发育的高度不匹配,导致了孩子情绪反应更敏锐、冲动控制却很难。
所以,孩子并不是故意叛逆,惹父母伤心,而是根本控制不了自己啊。
2.心理:孩子并非反抗父母,只是反抗不合理的教养方式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发育进入黄金高峰期,个头猛地窜到比家长还高,第二性特征出现,使孩子产生了成人感。
但是他们的心理,又处于发展相对缓慢的半成熟状态。
他们自以为长大了,时时处处以“成年人”自居,渴望独立,急切盼望摆脱束缚,打造属于自己的天地。家长因为不了解孩子,对孩子横加约束,这使得家长与孩子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升级。
父母效能训练P.E.T.(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经过多年深入研究指出:
“青春期叛逆与混乱并非不可避免,接受过父母效能训练的父母告诉我们:在他们家庭没有出现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并非要反抗父母,只是要反抗父母所采用的具有破坏性的教养方法。”
很多时候,是父母错误的处理方式,才让孩子从不能控制的叛逆,变成了真正的刻意反抗。
二、父母如何陪孩子度过青春叛逆期?
当我们理解了叛逆的真实含义,就会明白叛逆并不可怕,只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就能陪孩子平稳度过这一时期。
1.思想上改变:真正接受孩子长大的事实
叛逆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能接受孩子叛逆,也不做出改变,依然习惯运用过去的父母权力来教育孩子,这只会使得孩子更加叛逆。
因为孩子叛逆本身就是为了对抗父母的权力,争取自由,所以父母越是运用权力暴力统治,孩子就会越叛逆。
所以,面对青春期的家长,要从内心深处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正在逐步长大成人,已经不是“小孩儿”了,今后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把孩子当做“大人”,认真对待。
这是处理青春期所有问题的核心。
2.少说话多关注,减少唠叨
只要孩子在家,你是不是一直盯着孩子不放?看哪里都不顺眼?忍不住还得多唠叨几句,生怕说少了孩子听不进去?
“作业完成了吗?”“明天上学的东西准备好了吗?
“衣服又脏了,这才洗了几天呀”“赶紧出来吃饭,再不吃就凉了”
结果呢如何?说十句,孩子愣是一声不吭,一句也听不进去!
为什么?因为话太多了,孩子已经形成免疫力,完全过滤了。
聪明的家长,不如少说话,多关注就好,只要没有发生大的问题,不要唠叨。
3.除了逼孩子学习,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家长记得一定要常常夸赞孩子,让孩子找到自信心,自信的孩子更有能力去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不能老揪着孩子的成绩不放,我见过很多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你看你考那几个分,还好意思要这要那。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抗拒父母。
李玫瑾说:孩子的心理阳光比智力更重要。很多罪犯的变态类幻想,都源自青春期没有同性朋友,溺于书本,溺于网络。
因此,要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比如:听音乐、进行体育锻炼等。
4.逐渐放手,给孩子更大的自主权力
青春期的孩子总想有自己的舞台,不想受太多管束,所以父母要学会放权,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父母不应该再把孩子当什么都不懂的小孩,事事监督,事事管教,而应该学会放手,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
父母要逐渐放手,在放手的过程中教授孩子相关的技能,从而最终做到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在放手孩子独自尝试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失败,可能会遭受打击,但父母要认识到,这是成长的必然过程,不能因为害怕孩子失败就舍不得放手。
三、结语
有专家总结出家长陪孩子度过人生4个阶段的策略:
0-6岁,手把手;
7-12岁,一起走;
12-18岁,放开手;
18岁以上,看他走。
如果有一天,当你意识到,你家孩子不再变乖,甚至敢跟你顶嘴,背后是为了发展独立意识,你是否还会寻找各种方法,加大控制力度,重新让他变成“乖”孩子呢?
转变思想,接受孩子长大的事实,从修复亲子关系入手,再解决具体问题,是陪孩子平稳度过青春叛逆期的不二法宝。
推荐阅读: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能用作临床诊断及用药依据,不可替代医生的诊疗意见。本站不提供用药建议,服用何种药物请严格遵守医嘱
本文链接:https://www.mama51.net/yuer/zaojiao/1698882416613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