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专注力时间很短,如果发现宝宝在上早教课的时候坐不住,可能是由于时间太长了,千万不要严厉苛责宝宝,孩子还太小,对于要坐下来听课这件事还不是很理解,需要家长用心去引导,看看下面这位宝宝的例子您就了解,这是很常见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92妈妈小编来和各位妈妈探讨一下。
案例:上早教坐不住的宝宝
一位妈妈带着3岁的儿子去上早教班,老师和小朋友们做游戏的时候,孩子总是坐不住,爱在教室里乱跑。被妈妈抓住后,没一会又跑掉了。可是看看其他同龄的孩子,有的孩子注意力明显集中,这位妈妈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患上多动症了。(怎样培养宝宝记忆力?)
1-3岁宝宝上早教坐不住的原因
幼儿阶段孩子的注意力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容易受到强烈的外界刺激或者变幻的外界刺激所影响,所分心。一般而言,孩子年龄越小,有意注意的时间也就越短,小班大约在10-15分钟;中班大约在15-20分钟;大班大约在20-25分钟左右。因此,当一节主题教育活动需要孩子们集中注意力时间过长时,幼儿的大脑神经就会出现疲劳,从而出现走神做小动作等现象。
有些父母和老师会说,同样是一节课,一个老师,四十分钟,为什么有些孩子能坐定,有些孩子却很容易走神呢?这就涉及到幼儿之间的差异性问题,从孩子角度来看这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是孩子应对环境的差异。因此在这里要求家长和老师首先不要站在成人的立场上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好孩子、坏孩子,较好的心态是站在孩子发展的角度理解孩子之间的差别,因材施教。
宝宝上早教坐不住怎么办?进行必要的训练
(1)比如静坐,能安静地坐着,并能在兴趣衰减时坚持适当的时间,这是集体学习中的基本能力。父母可以在家庭的亲子共读时训练孩子的静坐能力和坚持性,甚至在做家务的时候当孩子耐心不足时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孩子能够坚持下去。还有就是最直接的,父母和孩子比赛端坐在桌旁,看谁的时间长;慢慢可以发展到在头上顶着一杯凉开水,这样既锻炼了耐心更锻炼了孩子臀部背部等肌肉,有利于孩子肌肉的耐久力。提醒一句的是,要循序渐进,不宜操之过急;要通过游戏吸引孩子而不是运用家长的权威去控制孩子。
(2)轮流说话,倾听:这个能力也是集体学习和生活必备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可以通过家庭聊天的方式,如吃过饭后的亲子聊天,一家人探讨一个话题,当孩子插入进来时,要求孩子听完别人的意见再发表自己的想法,不要有抢话等不礼貌行为,同时要求孩子能够安静地听别人说话。
(3)延迟满足:孩子的发展从随心所欲到适当控制自己的愿望,这是一个艰难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集体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当孩子进入集体环境中的时候,父母可以尝试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宝宝多大上早教好?应注意什么?)
早教中心老师建议:
1、家庭成员要以一种教育模式来教育孩子,不提倡一个"白脸"一个"红脸"的教育方法。
2、给孩子一个无声的教育(拥有个有序的环境是最好的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方法)。
3、玩具要有正确的摆放位置,每次只给孩子玩一种玩具。
4、不要轻易的打扰孩子,要学会观察自己的宝宝。
早教课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刚开始的不适应和坐不住都是正常的,如果一段时间下来还没有改观,家长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训练,不要盲目断定孩子有什么病状,心平气和的耐心指引就会看到效果了。您也可以了解和学习更多宝宝早教知识,92妈妈育儿网祝愿每一位宝宝都是最聪明、最优秀的。
宝宝上早教,妈妈最应该关注什么?
现在年轻的宝宝越来越重视宝宝的早期教育,现在市场的早教机构也非常之多,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展很重要,如果早教进行的好,确实可以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宝宝上早教课程,妈妈们最应该关注什么呢?
宝宝上早教,妈妈最应该关注什么?
早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如何将早教的作用发挥至最大却并非每个家长都了解。许多家长对早教有片面的理解,导致早教的正面作用被减弱或产生副作用。
首先要为孩子选择适合的早教机构。如何为孩子选择早教机构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步看孩子性格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选择早教机构,针对孩子擅长的方面和稍微弱势的一面结合到一起,使孩子擅长的方面更好,稍弱势的一面也可以得到纠正和提高。
第二步课程的科学性
宝宝早教专家表示,婴幼儿的早期发展可分为多个方面,家长在给孩子选择早教机构时,可以看机构的课程内容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据可依。
第三步是否吸引孩子
婴幼儿年龄虽小,但是也可以通过他们的表情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喜好,家长可以通过多带孩子体验不同机构的课程来比较,看孩子对课程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如何培养能说会道的宝宝?)
如何将早教作用发挥至最大,家长要注意如下几点:
1、让宝宝在游戏中学习,杜绝死记硬背
调查显示,强化早教并不会增强孩子的逻辑记忆能力,也不会使孩子变得更加聪明。因为孩子在3岁之前的记忆只是机械记忆,这是一种短效记忆,也就是说孩子记住的东西并不比同龄人多。等到上学后,这些所谓的优势就会遗失,他们会重新与同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前记得的东西都白学了。
所以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早教机构的时候要注意他们的教学方式,最好的早教应该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开发孩子的智力和学习能力。这种早教方式多集中在一些国际化的早教品牌中,擅长营造快乐的游戏氛围,而每一种游戏的设计都有潜在的目的,比如可以增进孩子的社交能力或协调孩子的肢体平衡能力等。
2、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重视亲子教育
有些家长对早教机构做了很细致的筛选,这是对宝宝负责的行为,但即使有再好的早教机构,家长也不能忽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亲子关系和睦是孩子快乐的前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大先决条件。家长陪伴孩子上早教,其原因并不止是因为孩子太小需要家长贴身照顾,更因为早教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可以促进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比如在开小飞机的游戏,是让家长托着孩子的身体摆动。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孩子对深度高度的认知,也可以加强孩子对家长的信赖感,每次游戏都能加深父母给予孩子的安全感。(开发幼儿智力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开发宝宝智力)
3、电子产品不能取代专业早教
现在许多年轻的家长会给孩子配置一些高端电子产品作为早教机,比如这一年来大热的IPAD。有些家长认为“切西瓜”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还能让孩子跟着IPAD读童谣看图片,学习认识水果,交通工具等。
但专家指出,从生理和心理发育角度,不赞同幼儿过早接触电子玩具。因为两三岁的幼儿视力尚未发育成熟,绝大多数电子产品的视觉刺激过于强烈,过长时间的注视,会引发孩子视神经疲劳,甚至诱发近视。
而且在婴幼儿成长发育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才是必不可少的,长期使用电子产品会使孩子的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容易导致语言发育迟缓。
以上三点是现在的家长非常容易误触的早教盲区,在婴幼儿早教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用正确的方式和观念去对待孩子的早教。
同时,92妈妈小编也提醒家长,不要期望早教机构包办孩子的一切,觉得45分钟的早教课程能培养好孩子的一切,早教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一种引导,是一种引导父母在日常中如何教育孩子的方式,所以爸爸妈妈要早日常中深化早教课程的内容,在日常教育中,将早教课程上学的东西,举一反三的体现在日常生活,反复加强宝宝的记忆。
您可以阅读“如何培养宝宝的情商?让宝宝既聪明又情商高”,学习更多宝宝早教知识,92妈妈育儿网祝愿所有宝宝都健康成长。
宝宝上早教课会经历哪些阶段
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心,所以不想让孩子错过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段,因此不少家长都希望带孩子体验一下早教课。让孩子一点点接受知识面,然后一步步加强,那么宝宝上早教课会经历哪些阶段呢?
宝宝上早教课会经历哪些阶段?
第一阶段叫磨合期,即宝宝在这个阶段去适应一个与家里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玩耍方式,同时也在适应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 学校里的玩具,环境,同学,老师,歌声,音乐声都在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刺激我们的宝宝。所以这个时期的宝宝感觉到对环境的不适应,对陌生人产生的压力都是正常的。这个阶段看个人情况时间延续长短不一。有的宝宝本来就具备较好的新环境和新事物适应能力则很快适应。
大部分宝宝在磨合期阶段会出现以下情况: 初次上课无所适从,只能呆站或坐在一边看别人游戏上课;有的紧张地抱着妈妈或让妈妈抱着上课;老师靠近时显示害怕,后退;有的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在外围玩自己的;严重的还不停哭闹,要离开教室。这是宝宝人生的第一节课,出现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这个机会正好让爸爸妈妈了解自己的孩子目前在接受新环境和新鲜事物的能力如何。只要慢慢来,不断在身边安慰和鼓励宝宝,他们会渐渐适应的。补充一下,刚上第一节课的宝宝当天晚上睡觉有的会出现作恶梦现象,晚上会哭。这是因为突然白天接受比他以前在家大很多陪的刺激有关,造成大脑兴奋,这也是正常的,父母不用过于紧张。
第二阶段:适应期。即宝宝开始了解和适应这种上课形式和内容,对环境老师和同学有所熟悉。渐渐发现孩子会觉得开始有兴趣,很开心,不再害怕陌生的环境和人。自己会开始尝试模仿老师的动作。兴奋的时候会开心笑,跳或尖叫。开始喜欢老师,喜欢走到老师面前,甚至喜欢用手去摸老师;这些都说明宝宝渐入佳境了。
宝宝早教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最好
早教是指0-6岁宝宝教育的统称,越早越好。0-3岁是黄金时期,也是开发智力最好的时间段,3-6岁是早教完善时期,是很有科学依据的。通常说3岁定终身,其实说的就是宝宝性格的形成,基本3岁以前的各种影响和接受的事物确定的。1岁以内的宝宝可以听一些开发宝宝大脑的早教音乐、故事、儿歌、三字歌等,早教主要是培养宝宝好的性格和对事物的兴趣。
家长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多看一些早教理论基础、日常护理,都是教家长怎么从日常生活中对宝宝进行引导。1岁以内的宝宝主要以听为主,等宝宝1岁以后,还可以循序渐进的看一些有引导意义的视频、动画。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治疗请由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推荐阅读: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能用作临床诊断及用药依据,不可替代医生的诊疗意见。本站不提供用药建议,服用何种药物请严格遵守医嘱
本文链接:https://www.mama51.net/yuer/zaojiao/1698883123614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