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产前准备有十忌
一、忌粗心
一些孕妇大大咧咧,到了妊娠末期仍不以为然。结果临产时常常由于准备不充分,而弄得手忙脚乱。这样很容易出错。
二、忌急
有些孕妇在分娩上也是一个“急性子”,预产期就焦急地盼望能早日分娩,到了预产期有一个活动范围,提前10天或错后10天左右,都是正常现象,俗话说“瓜熟蒂落”不必着急。
三、忌怕
不少孕妇由于缺乏常识,对分娩有程度不同的恐惧心理。这种不良心理,不仅会影响孕妇临产前的饮食和睡眠,而且还会妨碍全身的免疫能力,使身体不能尽快地进入待产的“最佳状态”,因而影响正常分娩。事实上,在现代医学条件下,只要认真进行产前检查,分娩的安全性几乎接近百分之百。
四、忌忧
调查表明,孕妇在生活、工作上遇到较大的困扰,或者是发生了意外的不幸事件,都可使产前精神不振、忧愁、苦闷。这种消极的情绪可以影响顺利分娩。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有些丈夫或公婆,强烈盼望生育男孩,在产妇的心理上产生了无形的压力,也是出现难产的重要诱因之一。
五、忌孤独
一般情况下,孕妇临产前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心理,此时她们非常希望能有来自亲人尤其是丈夫的鼓励和支持。所以作为丈夫在妻子临产前应该尽可能拿出较多时间陪伴妻子,亲自照顾她的饮食起居,使她感到你在和她一起迎接着考验。这是丈夫对妻子生产的最好帮助。
六、忌累
是指身体或精神上的过度劳累。到了妊娠期,活动量应该适当减少,工作强度应适当减低,特别是要注意休息好,睡眠充足。只有这样才能养精蓄锐,使分娩时精力充沛。
七、忌懒
有些妇女怀孕早期担心流产,怀孕晚期害怕早产,因而整个孕期都不敢活动。有些孕妇是因为懒惰而不愿意多活动。实际上,活动量过少的产妇,更容易出现分娩困难。所以,孕妇在妊娠末期不宜生活得过于散,也不宜长时间地卧床休息。
八、忌饥饿
产妇分娩时消耗很大的体力。因此产妇临产前一定要吃饭、吃好。此时家属应想办法让产妇多吃些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切忌什么东西都不吃就进产房。
九、忌滥用药物
分娩是正常的生理活动,一般不需要用药,因此,产妇及亲属万不可自行其是,滥用药物,更不可随便注射催产剂,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十、忌远行
一般在接近预产期的前半个月,就不宜远行了,尤其不宜乘车、船远行。因为旅途中各种条件都受到限制,一旦分娩出现难产是很危险的事情,它有可能威胁到母子安全。
容易忽视的产前准备事项
(1)应该什么时候给医生打电话,什么时候去医院?
(2)是先给医生打电话询问,还是直接去医院;如果在夜间或节假日,如何和他们联系?
(3)从家到医院的路途,一天24小时是否都能畅通无阻;在上下班交通高峰期间,从你家到医院大约需多长时间?
(4)寻找一条备用路,以便当道路堵塞时能有另外一条路供你选择,尽快到达医院;
(5)准备乘什么交通工具去医院,是私家车、出租车、单位的车,还是朋友的车;
(6)住院用品准备好了吗?包括医疗手册、换洗衣物、洗沐用品、身份证、钱、通讯录、待产期间的休闲食品及读物(包括陪护人的)、个人卫生用品、婴儿用品等等。是否放在一个包里,可以随时拿走;
(7)你分娩时谁负责陪护,如果他临时有什么特殊情况,谁可以替补;
(8)工作的事情是否安排好了,是否把你的预产期和休假计划告诉你的领导,如果你自己就是老板,公司的工作安排好了吗?把公司交由谁打理;
(9)分娩后谁帮助照顾宝宝,一旦发生特殊情况,如何联系医院和医生。
产前的准备
1、孕期体操,孕期体操不但有利于控制孕期体重,还有利于顺利分娩,这是因为:1.体操锻炼可以增加腹肌、腰背肌和骨盆底肌肉的张力和弹性,使关节、韧带松弛柔软,有助于分娩时肌肉放松,减少了产道的阻力,使胎儿能较快地通过产道。2.孕期体操可缓解准妈妈的疲劳和压力,增强自然分娩的信心。准妈妈在练体操时要注意运动时间、运动量、热身准备,防止过度疲劳和避免宫缩。另外,有习惯性流产史、早产史、此次妊娠合并前置胎盘或严重内科合并症不宜进行孕期体操。
2、定时做产前检查,孕妇定期做产前检查的规定,是按照胎儿发育和母体生理变化特点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查看胎儿发育和孕妇健康情况,以便于早期发现问题,及早纠正和治疗。使孕妇和胎儿能顺利地度过妊娠期和分娩。
3、矫正胎位,通常,在孕7个月前发现的胎位不正,只要加强观察即可。因为在妊娠30周前,胎儿相对子宫来说还小,而且母亲宫内羊水较多,胎儿有活动的余地,会自行纠正胎位。若在妊娠30~34周还是胎位不正时,就需要矫正了。可以采用胸膝卧位法矫正胎位。
4、做好分娩前的准备,预产期前2周,孕妇需要保持正常的生活和睡眠,吃些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为分娩准备充足的体力。临产前,孕妇要保持心情的稳定,一旦宫缩开始,应坚定信心,相信自己能在医生和助产士的帮助下会安全、顺利地分娩。
入院重要物品
1、入院证件: 医院就医卡、母子健康手册一定要记得带好,身份证、准生证、计划生证;
2、病历表及各项检查表。
3、照相机、摄像机: 给宝宝、妈妈拍照、摄像留念,注意要确保电量够用。
4、手机: 妈妈一定要带好手机,有情况可以随时和家人联系。另外也需要看时间来记录阵痛、宫缩时间。
5、MP3: 住院无聊时,产后痛苦时,都可以用音乐来缓解。
6、银行卡和现金: 两者都需要准备,一定要带好现金,买点小东西的时候也方便。
7、笔记本、笔: 不但可以用来记录阵痛、宫缩时间,还可以写宝宝日记。
双胞胎孕妇的产前准备
双胞胎孕妇的产前准备
一、对自己充满信心
虽然多胞胎生育的困难多一些,但在医疗技术发达的今天,多胞胎接生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而且,你的周围有众多的支持者,有亲爱的丈夫、技术精湛的医生、认真负责的护理人员,他们都会在你需要时给你帮助,因而不必担心。
二、吃好睡好,定期去医院检查
由于多胞胎孕妇的负担比普通孕妇重得多,血流量比平时高出70—80%,所以要摄入足够的营养,尤其是优质蛋白质、钙物质和叶酸等。平时多喝一些牛奶、果汁,多吃各种新鲜蔬菜、豆类、鱼类和鸡蛋等营养丰富的食物。
三、保持心情愉快
同普通孕妇相比,多胞胎孕妇更容易受到怀孕的压力,其反应也大得多。要好好照顾自己,多休息,保持心情愉快。在家里听听音乐,看看书,多冲澡。如果天气好,可以出去散散步。
四、老公的作用也很重要。
除了分担更多的家务之外,丈夫的关爱和照顾会大大减轻妻子的压力和不适。一个轻吻,一阵爱抚,一句温柔的贴心话,都会让妻子顿感轻松。
五、自然分娩vs剖腹产
在预产期到来之前,就是否实施剖腹产的问题预先与家人和医生达成一致,并为此做好准备。大家都知道,自然分娩是最理想不过的,但实际上为了确保安全,大部分多胞胎最终实施的都是剖腹产。因此,在分娩日期到来之前,要详细了解这两种生产的知识。你了解得越多,准备越充分,生产就越顺利,痛苦就更小些。
双胞胎孕妇注意事项
1、加强营养:双胎妊娠对母体是个极大的考验。在双胎妊娠时,母亲与胎儿在好娠期与分娩期较单胎妊娠易发生疾病,尤其是营养较难跟上,这就要求孕妇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主要是蛋白质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要及时补充,以减少日后的麻烦。
2、多作检查:双胎妊娠时易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严重者可引发子痫抽搐,严重危害孕(产)妇及婴儿的生命安全。怀有双胎的妇女除了注意休息外,每天的睡眠时间应不少于10小时,睡眠以左侧卧位为宜,还要多去医院作产前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病情,早期治疗。
3、避免早产:由于有两个胎儿同肘在子宫内发育成长,会使子宫过度膨胀,子宫难以拉长到适应双胎过大生长的程度。因此,双胎妊娠早产较为常见,尤其是在不注意休息时。因此,注意休息是避免早产的主要措施。
4、防治贫血:孕妇一般都有生理性贫血,在双胎妊娠时更为突出,这主要是铁质缺乏,或是蛋白质不够。含铁较多的动物性食物如猪肝和其他动物内脏,蔬菜中的白菜、芹菜等可多食。但不要多吃菠菜,因为菠菜中的鞣质会妨碍铁质的吸收。以往认为菠菜有补血作用的说法是错误的。
5、注意产前出血:双胎妊娠时容易发生前置胎盘。这是一种无痛性的妊娠后期的胎盘与子宫内膜剥离而造成的出血。由于是无痛性,所以有些孕妇在睡眠中大量流血而得不到救治。不过,这种疾病,般是渐进性的,先是有小量出血,停止数天后再增加,最后大出血。故有小量出血史者,孕妇自己及丈夫要时刻注意,防止意外。
6、一定要去医院分娩:由于双胎妊娠的特殊性及危险性,所以要求产妇最好到医院待严,以便在有危险时得到及时抢救,如发生难产肘可及时剖宫产,大出血时有输血等救护设备与血库等。
双胞胎早产的可能性有多大
几乎有一半怀双胞胎的准妈妈会有早产(也就是在怀孕37周以前)迹象,比怀一胎的概率要高出很多。总的来说,有早产现象的怀双胞胎的准妈妈中,最终提前生产的大约占1/3。但实际上孕37周就算足月,如果双胞胎两个胎儿都较大,36周以后分娩也可以。
怀双胞胎需要卧床休息的几率有多大?
医生只有在出现有可能早产之类的问题时,才会建议卧床休息,不过,并没有研究证实卧床休息能够防止早产。
如果你需要卧床休息,一定要问清楚你究竟该怎么做,因为卧床的定义从适当减少活动量到字面意义上的不能下床,这中间的内容也很宽泛。
虽然现在通常不会要求卧床,不过医生可能建议你比原先计划的早一点休产假,但这也取决于你的个人环境和身体状况。如果你真的需要暂停工作,一定要问清楚单位对此的规定,如有必要别忘了请医生给你开休假证明,尽量避免或减少你的权利与待遇受到影响。
怀胎儿引产前准备什么
女性在引产前需要做好局部卫生工作,尽量放松心情,在手术之前6小时,通常需要禁食、禁水,手术前三天最好不要有夫妻生活,如果有发热的情况,最好推迟引产手术。
在做手术之前,通常还需要化验血常规和凝血4项。
建议
引产之后需要注意加强营养,多吃高营养的食物,促进身体恢复,一个月以内最好不要同房,身体恢复之后还需要做好避孕工作。
尽量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以免引起子宫下垂,最好不要坐浴,防止发生感染的情况。
推荐阅读:
特别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能用作临床诊断及用药依据,不可替代医生的诊疗意见。本站不提供用药建议,服用何种药物请严格遵守医嘱
本文链接:https://www.mama51.net/huaiyun/16996055421190680.html